【轉載】今明兩年…台商用地高峰期 經部增設10工業區

報導:蘇秀慧/中時電子報
時間:2020年1月1日

台商回台投資絡繹不絕,投資金額加碼至7,133億元,2020年起的兩年內,將進入建廠土地需求高峰期。經濟部找尋開發新產業園區土地也告底定,共計在彰化以南六縣市覓妥十處、1,200公頃台糖土地,預計可提供840公頃用地供廠商建廠,將陸續分期、分區開發。第一期開發面積744公頃,供廠商建廠用地520公頃,最快2021年底提供廠商進駐設廠。

官員強調,過去工業區開發往往要三到五年,這次要拚二到三年完成,與台糖土地合作開發劃設新產業園區,同時仿科學園區作法,採只租不售,避免工業區土地炒作。

知情官員透露,第一期開發經費預估330億元,將由產業園區開發管理基金支應,經濟部也已完成跨部會協商,待行政院長蘇貞昌核定新增產業園區規劃後,正式對外公布。這十處台糖土地分別是:嘉義南靖和公館農場、台南番仔寮農場、高雄九鬮農場、雲林馬光農場、彰化二林農場、台南沙崙農場、高雄白埔農場、屏東隘寮溪農場和擴大屏東加工出口區。

官員表示,2019年首波台商回台因為趕著恢復在台產線,多使用過去閒置的廠房土地加以活化利用,或是租用其他業者未使用廠房,或是擴展生產線來解決,少有缺地問題,但今年起的兩年將是台商建廠土地需求高峰期,為解決台商用地需求,經濟部歷經七個月在全台覓地,終告完成。

為趕在2021年底提供廠商進駐,經濟部將採取三大策略,一是分期、分區開發;二是分別先開發99公頃以下土地,避免逾100公頃須進入二階環評曠日廢時;三是加速園區開發時程,在園區公共設施施作時,就開放廠商同步建廠,縮短等待時間,力拚2021年底開放廠商同步設廠。

分期、分區開發方面,第一期開發面積744公頃,扣除綠帶、道路等公共建設後,可供產業使用的土地面積520公頃。

其中嘉義南靖、公館、台南番仔寮、高雄九鬮、雲林馬光農場和擴大屏東加工出口區六處,因用地問題較單純,2021年底提供廠商進駐;彰化二林、台南沙崙、高雄白埔、屏東隘寮溪農場則2024年讓廠商進駐。

官員說,台商對於土地需求迫切,因此只要產業園區完成相關區域計畫變更後,業者就能提出建廠申請,在審核期間工業區同步進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案件審查完畢後,業者隨即就能進入工業區開發,縮短相關時程。

【轉載】科技部整合數據,促進投資 智慧園區推動成果發表

報導:彭媁琳/中時電子報
時間:2020年1月1日

科技部31日舉辦3大科學園區的智慧園區推動成果發表會,包括竹科推動智慧監控、中科推動水資源監控,以及南科防災系統等,科技部期盼透過智慧園區等設備建置,可以簡化廠商申請調閱各種資料的流程,更可以藉由獲得各項即時資訊,增進管理效率。

竹科管理局指出,在3D GIS系統智慧園區數據平台中,有26項數據整合,可以即時了解園區交通壅塞、空氣品質等數據,廠商可藉由這個3D GIS平台,整合各項監測數據,並且簡化查詢監測數據的流程。竹科2019年1到10月,已有40家新廠商進駐,投資金額也增加40%,營業額更已連續9年超過新台幣1兆元。

中科則是推動智慧科技監控污水管理,包括生物急毒性及截點水質自動監測、智慧預警及電量監控、智慧管理平台整合資訊、導入客製化水情機器人等,立即通報設備異常,避免污水處理廠處理效能受到影響,並造成廠商因配合減排或停排,導致重大營運損失。

南科則以敬鵬大火,消防員受困火場為鑑,推動智慧防救災系統,介接園區跨單位資料庫及建置三維化學品資料庫,整合防救災資訊。例如標示園區2萬桶化學物品的儲藏地點,讓救災人員可以透即時資訊,來規避救災風險。

科技部次長許有進表示,未來3大科學園區將持續導入或運用前瞻科技,推動科學園區智慧化與創新轉型發展,協助高科技產業持續成長,且希望能以我國推動智慧園區的經驗,協助其他國家促進更多的智慧應用實例,帶動整體產業持續成長、進步。

【轉載】財政地政資料整合 查調不動產免付規費

報導:林昱均/中時電子報
時間:2020年1月1日

財政資訊中心主任陳泉錫表示,財稅、地政資料將做單向整合,未來民眾要辦理不動產移轉、繳納土增稅與契稅,可直接在網路上依照自然人憑證查調不動產資料,民眾不用再奔波於戶政、稅務及地政機關,還可省下房地謄本規費。

財政部12月31日舉辦「不動產移轉一站式整合服務」記者會,財政部、內政部地政司兩部會共建資料傳遞管道,民眾只要使用自然人憑證或健保卡加密碼,即可免費查調自身的地籍、建物資料並繳稅,而系統還可自動代入個人土地及建物謄本等欄位資料,陳泉錫認為可大幅減少人工筆誤情況。

2019年7月起六都及新竹市即試辦稅務與地政資料整合,陳泉錫指出,半年內約試辦了43萬件,主要是以地方稅網路申報系統做為一站式服務中心,查調個人名下不動產、土地與房屋欠稅與繳稅進度、不動產移轉等情況。

陳泉錫表示,申辦人如果要取得契稅、印花稅證明,只要拍照或掃描土地現值申報書及契稅申報書、契約書、已完納或不課徵印花稅之契據、欠稅(費)繳款書收據及身分證明文件等,並上傳於地方稅網路申報系統,經稅務人員確認後,即可直接在系統中取得無欠稅認證的繳款書。

目前該平台的資料匯入是單向,也就是從地政司將不動產資料匯出到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資料庫,但未來會朝雙向資料交換模式努力,持續整理政府部門的資訊、達到簡政便民的目標。

地政司指出,每年約要列印1,500萬張地政資料謄本,所需經費約3億元,而其中有300萬張是財稅單位申請,主要是為了查詢一般民眾的名下不動產、比對申報資料課稅,在兩部會建立一站式服務中心之後,財稅單位與民眾合計每年約可省下3億元規費。

【轉載】危老容積獎勵 修法延長五年

報導:彭媁琳、蘇秀慧/中時電子報
時間:2019年12月30日

都更危老政策出現新突破。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透露,危老限時容積獎勵於2020年5月9日屆期後,將二度修法延長五年,內政部草案訂於春節前出爐,方向是採雙軌策略並降低規模門檻,增加危老重建誘因,行政院預計2020上半年提出《危老重建條例》修法案至立法院審議,經此調整,「都更危老重建將出現大爆發」。

據內政部初步規劃,危老限時獎勵到期後,將採雙軌並進推動第二階段危老重建,其中10%限時容積獎勵部分,透過修法再延長五年但採逐年遞減,延長至2025年5月9日止,第一年減半為5%,之後逐年遞減1個百分點,最後歸零。

另再增加「規模獎勵」,具體作法是:400平方公尺以上獎勵2%,每增加100平方公尺多增加0.5個百分點,最高10%,惟時程、規模雙獎勵合計不超過10%。

政府知情人士說,內政部初步規劃的內容還要經行政院審議,尤其第一年限時容獎部分未必只訂5%,不排除可再提升。

蔡總統提出的下一個四年居住正義住宅政策內容,主要拚五件事,包含社會住宅繼續蓋、包租代管大力推、都更危老再突破、租金補貼加倍照顧、學生住宿全面升級。業者對都更危老具體作法,最為關注。

有關都更危老如何再突破,張景森指出,新版都更條例地方政府配套2020年正式上路,危老重建則將提出「危老重建條例」二度修法,讓都更危老重建大爆發。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表示,10%限時容積獎勵到期後將如何處理,外界很重視,早在一年前,就有業者、立委不斷呼籲,延長限時容積獎勵期程。原本內政部相當堅持三年限時獎勵,目的是要鼓勵危老建物在三年內積極整建,不受相關建築容積規定上限限制,2019年全年約有400案申請,成績相當不錯。

知情官員透露,內政部預訂農曆春節前提出《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修法草案,在2月1日新國會產生後的立法院新會期送出,目標是2020年上半年完成三讀。

由於各方不斷呼籲,花敬群說,內政部會再推動一次危老條例修法,採雙軌獎勵,一方面銜接時程獎勵,並逐步落日,另一方面增加規模獎勵,給予300、400坪以上的危老整建,有10%容積獎勵,讓更多民眾響應比都市更新規模還要低門檻的危老整建,是接地氣、條件簡單的獎勵模式。

【轉載】政府應努力做到幾件真正有亮點的改革(下)

作者:曾巨威  政治大學財政系名譽教授、第八屆立委/中時電子報
時間:2019年12月27日

二、因應未來情勢發展,建構一結構性租稅改革藍圖。

外在環境變化快速,在全球化、高齡化/少子化、數位化等三化的衝擊下,政府應更前瞻的為臺灣做好準備,一方面提高租稅收入佔GDP的比重,另方面推動一結構性的租稅改革。其內容至少應包括:

(1)直接稅與間接稅占比的調整:

在全球化與高齡化的影響下,直接稅(所得稅)的課稅功能,將因資金移動方便及勞動生產力降低等因素而日益受到限制。加以現行所得稅制對資本利得(證券交易所得、股利、利息、房地交易所得等)已等同採分離課稅,且短期內不太可能有所變革,故政府應適時重新規劃與調整我國稅制直接稅與間接稅的合理比率,慎重考慮提高營業稅率以及推動能源稅/環境稅的建制,以增加我國消費稅收。當然,同時也可能要準備接受未來所得分配的更加不均。

(2)社會福利與負所得稅的結合:

我國政府社會福利在所得重分配上的效果比租稅強大許多,然而,傳統社福措施卻常會造成「政府失靈」的副作用以及打擊工作誘因的負面影響。尤其臺灣近來呈現薪資停滯現象,社會「薪(新)貧」階級問題益愈嚴重。政府應積極引進OECD或EU國家採行多年的「勞動所得租稅扺減制度」(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EITC),結合社會福利與負所得稅的概念,落實對低薪所得者的照顧。

(3)生前贈與與死亡課稅的改善:

遺贈稅的課徵係為了代際間分配公平正義的維護,促進社會階級流動性的正常發展。我國在2009年將累進稅制改成單一比例課稅(10%),其後雖因長照財源需求而恢復簡單累進並將稅率調高至20%,但原先以死亡人為課稅對象之總遺產稅,強調重分配的課徵目的與功能,幾已不復存在。為簡化稽徵程序,實有必要考慮將其改成以被繼承人為課稅對象的分遺產稅(即繼承稅),生前的贈與則維持現制並加重課稅。

4)建立反避稅與擴大稅基二大稅改支柱:

在自由化與數位化的世界環境下,生產要素的移動無障礙,經濟活動的模式虛實多變,從而增加了許多傳統稅制運作的困擾,尤其是對跨國企業及網路經濟的課稅更為不易。OECD國家近年為了解決此問題,不斷地提出透過各國密切合作的方案,例如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BEPS)協議以及實施數位稅(Digital tax)之共同規範等。同時,更加強各國間資訊交換,建立共同申報標準(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CRS),希望藉此禁絕逃避租稅的行為,維護租稅的公平性。我國雖非國際組織會員,但為能與國際接軌與合作,近年亦致力訂定一些反避稅措施(如受控外國公司(CFC)及有效管理居所(PEM)等條款)。然而,由於台商在大陸投資居多,為免重複課稅,須等待兩岸簽署租稅協定解決,故迄今尚未正式實施。近來,政府為鼓勵台商回流投資,對大陸台商單方面的採行了一些租稅特赦與優惠措施,然此並非正道。政治上創造兩岸和諧,恢復協商交流,才有機會讓臺灣成為國際反避稅防護網中的一份子。

(5)賡續推動房地合一概念至財產稅:

不動產房地分開課稅的設計是我國稅制之一大特色。交易利得,房屋部分課所得稅,土地部分課土增稅;財產持有,房屋部分課房屋稅,土地部分課地價稅。尤有甚者,同一筆標的物,房地交易市價明明分不開,但為計稅,得硬分拆出房地價格;同一筆土地,為不同課稅需要,得賦予二種差別的價格。2015年將交易利得的課稅稅基「房地合一」,係我國不動產稅制的一大突破與進步。惟改革尚有不足之憾,未來應以此為基礎,賡續將「房地合一」的概念推廣至財產稅上,並將價格(交易或評估)單一化,課稅設算的價格乃是用以課稅的「稅基」並非不動產「價格」之一種。

肆、創意政府與亮點改革

選舉年,正是民眾用以檢視執政者施政績效表現的最好時機。在野黨對現狀猛烈抨擊,執政者為施政積極辯護,互為攻防,誠屬必然。惟民眾希望的是,透過朝野的來回辯證,讓事理越辯越明,最後不論選舉結果誰輸誰贏,都能為臺灣找到更好的解決或改善方案。

遺憾的是,迄今為止,朝野間的論戰大多仍集中在一些令政府束手無策的陳年弊病上,鮮少論及因應臺灣未來發展的前瞻議題。我先花些篇幅,探討臺灣未來所需要的關鍵財政改革,即希望能引導朝野政黨及總統參選人對未來發展目標與方向多做些思辨。然而,更糟糕的是,即使在一些既存老問題的爭辯上,朝野雙方亦都缺乏專業的創意,未見有提出任何具獨特亮點的解決方案者。最後,整個過程還是淪為雙方互嗆政策抄襲或同一主張但卻相互叫價加碼的一齣鬧劇。以下特針對近來社會共同關注的幾件困擾問題,提出一些「另類」思考與建議,供朝野政黨參考:

一、低薪問題

(1)事實

臺灣的低薪問題存在近20年,歷經政黨輪替,始終未見改善。朝野的共同做法都是對企業信心喊話、提高基本工資、以及給加薪企業減稅優惠等,但就是沒有人敢以嚴懲的方法,來糾正企業此偏差的利潤分配行為。

(2)亮點做法

企業不加薪,政府就加稅。第一種做法是將用來加薪的支出從企業未分配盈餘中扣除,不加薪就加徵5%;第二種做法是在企業利潤中強行規定保留一定比率用於加薪,未符規定即按其金額差距加課10%的未分配盈餘稅。

二、學貸問題

(1)事實

大學生學貸問題,引發朝野政黨總統候選人強烈爭辯。其實,雙方的解決方法並無太大不同,差別只在於學貸利息的高低而已,國民黨喊出全免,民進黨不從,強調利率已低再加還期寬限即可。由此可見,雙方都把學生當「債券」而不是「股票」。

(2)亮點做法

把學生當成「潛力股」,政府投資學生是為賺高「股利」而非低「利息」。政府出錢,學生念書。畢業後,無須還債,但未來「發大財」時,必須分紅回饋政府。例如,畢業後一定期間內,當其個人所得稅率超過5%時,按其級距分別逐級加徵1%至4%給政府。若學生稅率落在最低級距,則表示政府投資失敗,只得認賠。

三、撒錢問題

(1)事實

這段時間以來,蔡政府利用執政優勢,遍地散發銀子,不斷地針對不同族群、地區、階層、與年齡等的民眾,開出各種充滿「買票」嫌疑的政策措施或承諾。由於法律規範不全,即使在野黨憤怒抨擊,但蔡政府卻可依然故我、明目張膽,甚至還變本加厲。這種為了勝選不擇手段的惡行,不論任何政黨執政,都不應該被容忍。

2)亮點做法

為了嚴格要求政府遵守財政紀律,避免執政者濫用權力,我們應在現行「財政紀律法」中,加訂一個條文如下:「自總統暨副總統選舉投票日前半年開始,政府各機關不得有下列情形,至選舉結束為止:一、新興資本支出及新增計劃之決定。二、新增減免稅或補助措施。三、凍結公用事業產品或服務價格。四、預算法第63條、第64條及第70條等有關經費動用及第一、第二預備金之動支。五、其他破壞財政紀律之行為。」

四、加稅問題

(1)事實

朝野政黨都提出許多要花大錢的選舉政見(例如0到6歲國家(一起/健康)養),但對於經費財源,則不是避而不談,就是模糊交待。然而,依據預算法,除了資本建設支出尚可舉債支應外,其他經費皆須依政府實質收入為財源。在租稅收入占GDP比率長期偏低的情況下,適度提高課稅似乎已是政府無法逃避的挑戰,不論任何政黨執政。

(2)亮點做法

在尚未能開徵新稅前,最好的開源方法就是擴大稅基。一方面用以為已嚴重侵蝕的稅基流失止血,另一方面則可以防止稅負分配的更加惡化。政府可先從綜合所得稅「扣除總額設限機制」的建立開始;針對所得超過一定金額的納稅人可享受的扣除總額設定上限,且隨所得越高可扣除的總額越少(遞減式)。亦即像郭台銘這樣的富人,其實不必再給他任何扣除額,同時也幫助他實現「富人稅」的心願。

伍、結語

身為一個長期推動財政改革的園丁,歷經幾番顛簸風雨的洗鍊後,如今已成為一位務實的改革推動者。回顧走過的歲月,感慨萬千。改革的成敗因素,甚難捉摸。曾經,一介書生之言,未抱希望,竟能成功;亦曾,手握立法之權,信心滿滿,但卻鎩羽。我悟到的真理是,任何改革皆不容易,我唯一能做的是二件事:一是不畏艱難,秉持專業信念,勇往直前;一是訴諸民眾,體認改革必要,爭取支持。

這篇文章的撰寫,純係碰到選舉,有感而發。對政府,希望能有建議之效;對民眾,希望能有說服之力;對政黨,希望能有提醒之功;對總統候選人,則希望能有呼籲之用。

依據國際共同經驗,財政或租稅改革成功的第一要件,就是政治領袖的決策勇氣與魄力。尤有甚者,這位領導人更需要具備帶給民眾遠景與期待的魅力。臺灣民眾馬上要選出領導我們未來四年的總統,衷心希望,智慧的臺灣選民,為未來挑出一位孟子萬章下篇中所謂的「聖之時者」,不但能「因時順勢」的把握改革契機,更能「創時造勢」的引導未來新局。

【轉載】政府應努力做到幾件真正有亮點的改革(上)

作者:曾巨威  政治大學財政系名譽教授、第八屆立委/中時電子報
時間:2019年12月26日

前言: 我當然知道「人微則言輕」的道理,但從事財政教學研究工作近40年,已經不自覺的養成對政府財政狀況與政策的關注與評析習慣,發現問題與缺失,如鯁在喉,很難隱忍不發。今年是選舉年,不但政治上發生許多匪疑所思的謬事,財政上也出現一些光怪陸離的亂象。政治,我是庶民,外行,未敢置喙;財政,我是專家,內行,非說不可。然而,麻煩的是,財政乃庶政之母,終究無法完全擺脫政治因素的干擾,因此,談財政改革不能在象牙塔裡舞文弄墨,而是要走入現實社會,面對可能的「千夫所指」,以「子規啼血」的悲心與毅力,化解爭議,喚起社會對制度改革的警醒與支持。 這篇萬言書,我是對擁有權力的政府說;對單純善良的市井小民說;對充滿意識型態的政黨說;更是對正在忙著你爭我奪的所有選舉參選人說。希望大家同心協力,在財政與租稅改革這個議題上,捐棄立場與成見,為下世代的國家財政延續健康、穩定的命脈。

%e6%94%bf%e5%ba%9c%e6%87%89%e5%8a%aa%e5%8a%9b%e5%81%9a%e5%88%b0%e5%b9%be%e4%bb%b6%e7%9c%9f%e6%ad%a3%e6%9c%89%e4%ba%ae%e9%bb%9e%e7%9a%84%e6%94%b9%e9%9d%a9%ef%bc%88%e4%b8%8a%ef%bc%89-2

壹、臺灣的財政問題與真相

近二十餘年,臺灣各級政府財政年年赤字,未償債務餘額不斷攀升,這已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但是我們要看的不僅是數字,而是背後的真正原因。如果政府財政赤字的發生,係經濟景氣循環的關係;景氣不佳,政府收入差,支出卻增加,造成入不敷出。只要經濟復甦增長,政府財政狀況即會改善,不足為慮。同樣的,若政府財政赤字是因為一時性或突發性事件所造成,例如地震或水風災,則只要該事件結束,政府財政亦可自動恢復平衡。是故,分析一個國家財政赤字的真相,通常皆需先將此二因素從每年的財政赤字金額中剔除。若經此調整後,政府財政仍然出現長期赤字,則即表示乃係政府財政結構或制度出了嚴重問題所致。非經根本性的財政改革,赤字問題難以改善,甚至將更加惡化。根據我的研究,臺灣的財政早已出現結構性赤字,殆無疑義。

其次,財政赤字代表政府入不敷出,解決之道有二:一為開源,另一為節流。不論何者,皆為必要。然而,就政策效果與順序選擇而言,二者之間所強調的重點與方法則有很大不同。欲解決目前的赤字問題,到底是採用開源抑或節流才更有效?從長期的歲入歲出時間資料分析,在1990年前,政府的財政明顯呈現出歲入正向影響歲出的關係;亦即開源同時會導致支出的增加,對赤字的縮減效果不佳,故節流才是上策。但1990年後的情況,則產生重大的變化;反而是歲出的增減明顯地誘發歲入隨之升降,亦即政府節流的同時卻常伴隨歲入的減少,從而削弱了其縮減赤字的效果,故解決當前赤字問題的關鍵乃是加強開源而非一味的節流。更何況,以目前的社經環境,政府支出壓力只會益愈增加,除了努力減少浪費之外,進一步節流的可能性及縮減赤字之成效當極為有限。明(109)年總預算雖宣稱可維持平衡,但主要是靠一次性(5G釋照、特種基金裁撤與臺商回流課稅等)收入挹注,並非長治久安的開源之計。

其三,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為租稅,如果租稅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則表示國家財源的穩定性欠佳,容易造成財政危機。世界先進國家大致都在20%左右,臺灣只有13%上下,顯然偏低許多。以此觀之,臺灣其實是一個低稅的國家。然而,為何一般民眾卻仍常抱怨稅負太重?仔細分析發現,問題係出在平圴稅負雖低,但稅負的分配卻極為不公所致。臺灣地下經濟猖獗,逃漏稅嚴重;資本所得課稅優惠多,稅制明顯缺失,再加上租稅政治民粹,朝野政黨皆無有敢大力改革者,以致不但未及「人人皆應納稅」的普遍原則,更悖離「能力高多繳稅」的公平精神。

其四,臺灣從1980年左右開始,所得分配不均程度逐漸惡化。其間,政府利用租稅與社會福利二項措施,戮力降低分配不均的程度,並減輕其對社會的可能衝擊。租稅的手段,用以「劫富」;社會福利措施,則用以「濟貧」。從資料上看,政府利用這二種工具來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力道,益愈加重。惟在1987年之前,政府利用租稅改善所得分配的效果,較社會福利措施為佳。但之後,情勢逐漸逆轉,社會福利支出的重分配功效反而超過租稅。迄今,租稅的效果大概只有社福的十分之一,由此可知,租稅的「劫富」效果已嚴重弱化。前不久,政府把綜所稅最高稅率從45%降為40%,又把股利所得改為28%分離課稅,這些都將更加削減租稅的重分配效果。

其五,各級政府皆債台高築,表面上雖然符合公共債務法的規範,但相對於政府的償債能力,整體「財政穩健度」(fiscal sustainability)仍令人擔心。尤有甚者,中央長期採行財政集權,近二十年來,雖然逐漸下放地方,但由於放權幅度與法制改革速度過小過慢,導致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始終處於緊張狀態。以目前地方的自有財源比率觀之,離地方財政自主與自我負責的目標,仍甚遙遠。是故,只要觸及財源分配問題,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每每暗中角力,充滿了複雜的政治算計與爭議。財政收支劃分法已二十年未修,今年適逢選舉,行政院又決定將修正草案凍結。根本解決之日,將伊於胡底。

其六,政府透過各種收入手段,擁有大量國家資源,每筆收支皆應嚴格控管,發揮最大效益,此之謂財政紀律。政府為宣示維護財政紀律的決心,今年初才特別制定了「財政紀律法」。該法的基本意旨即在約束政府的財政行為,於歲出,該用才用;於歲入,應收必收;於債務,確保定有經濟效益。尤有甚者,所有財政收支絕對不能受到「政治或選舉因素」的干擾與影響。未料今年即為選舉年,近數月來,行政院被批評有「政策買票」嫌疑的動作不斷,從減稅、補助、公用事業價格凍漲到交通建設延伸等,琳瑯滿目。財政紀律法才剛熱騰騰端上檯面,即刻便遭到行政院自我打臉,的確令人感嘆,徒法不足以自行。

貳、財政改革的理念與困境

財政有問題,就需要改革,但改革需要根據合宜正確的理念,且改革的思潮亦常因時因地而變。目前,對臺灣而言,最需要建立的改革理念有以下幾點:

一、「財政」與「財務」二者並非完全等號。所謂政府財政係指政府利用收入與支出手段,或提供公共財貨與勞務給民眾使用,或用以穩定景氣循環,或用以提升經濟成長動能,或用以改善所得分配不均。「赤字」,對政府而言,不僅是入不敷出的財務或數字問題而已,更是涉及政府功能的治理問題。根據研究分析,近數十年的財政赤字,已經明顯地成為惡化社會所得分配不均的主要元兇之一。財政部長絕對不能把自己做小成有如企業的「財務長」,政府訂定任何財政政策,皆須考量其對資源配置、景氣變化、經濟成長、以及所得分配等的影響,能不慎乎。

二、財政政策目標雖甚多元,但政府決策重在明確的「選擇」而非含糊的「兼顧」。經濟學家老早就告訴我們,一項政策不可能同時達成所有目標,亦即若欲追求多個目標便需要多項政策搭配來完成。我們不能企求一項財政政策有如多功能的石門水庫,政府要負責任的告訴民眾,不同甚或衝突的政策目標,政府考量的優先順序為何,然後輔以各部會間分工互濟的配套,合作促其完成。對政府而言,這不但是一項關鍵提醒,也是一項責任承擔,更是一項重要挑戰。然而,這卻也是長久以來政府表現最差的部分。

三、隨著網路資訊科技的快速進步,世界扁平縮小,經貿關係密切,相互鏈結與牽制,再加上環境永續議題與人口結構變遷,對各國政府的財政管理與租稅改革,皆是一項新的考驗。制度改革的速度若太慢,則舊的問題堆疊未解,新的挑戰又不斷加上,政府將陷入疲於奔命的困境。上個世紀末,許多國家為了維護環境永續,大力推動綠色稅制,改革成效卓著。我們也曾嘗試能源稅的建制,然卻功敗垂成,迄今未再提及。另外,有關資本所得課稅問題,近年雖因房地合一稅的實施而稍有改善,但同時也因證券交易所得課稅的再度敗北以及股利分離課稅的採行,而更陷入支離破碎的窘境。財產稅亦復如是,中央雖特予以地方課徵「囤房稅」的權力,但至今地方行使成效極為不彰。房地價格仍然偏高,年輕人訴求的居住正義亦尚遙遙無期。

四、政府財政與企業不同,以「量出為入」為主要原則,畢竟有公權力做後盾,財源籌措管道較為寬廣。因此,有效的財政管理首以支出的合理性與妥適性為要。不該花的錢,絕對不花;該花的錢,絕不亂花。欲做到此要求,政府一定要嚴格遵守預算法規,並確實履行成本效益評估。此外,減稅乃係該收的錢不收,亦是一種政府支出,更須嚴加控管。這幾年,政府每每被抨擊做了許多「蚊子政策」或蓋了許多「蚊子建設」,都是因未能嚴守法紀,為謀取偏狹政治利益,以民粹手法騙取選票所致。

五、公共事務的改革,涉及各階層民眾利益,至為複雜。尤其是租稅改革,事關民眾口袋錢財的增減,逃避與抗拒的心態,事所必然。為解決此問題,往昔的概念與做法係一方面賦予政府課稅的強制性,另方面並課以民眾納稅的義務性。惟隨著民智漸開以及資訊的益愈透明化,稅改已不再以「愚民」為前提,而是改採「租稅行銷」(tax marketing)的新手法。這個轉念其實道理很簡單,租稅有如商品或服務價格,政府要民眾願意掏錢出來購買,當然需要且有責任,經由行銷推廣,來說服民眾對政府所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瞭解與信任,進而提升其購買(納稅)的誘因。如此,稅改才易成功。不可否認地,我們政府雖歷經多次稅改,但以「顧客為主」的觀念與策略,仍極為欠缺,有待積極加強。

參、財政改革的重心與藍圖

簡單而精準的說,財政改革是一項巨大工程,千頭萬緒,困難重重。政府支出有如一個龐大的「共同資源」(common resource),每一個人都將之視為無窮,故必貪得無厭,在民粹政治操弄下,甚易造成資源浪費不效率的結果。相反地,政府收入,尤其是租稅,則有如一項重大的「共同責任」(common responsibility),每一個人都將之視為嫌惡,故必鑽營逃避,在民粹政治操弄下,甚易導致責任負擔的不公平。其實,政府只是人民的「白手套」;所有的錢來自於民眾,所有的錢也應用之於民眾。但就在這一收一支之間,民眾的負擔與利益產生劇烈變化,從而乃引發了人世間最難解決的財富或所得分配問題。

政府支出效能決定於事前的評析、執行的監控、與事後的審核;政府稅收豐瘠則關鍵在稅制的建構與稽徵的實效。我國未來財政改革的重心有二:

一、提升政府財政績效,強化審計最後一哩路功能。

這次總統與立委選舉在即,除了因為蔡政府自詡109年度總預算為22年來第一次的平衡預算以及選前連續釋出多項政策利多,被在野黨強烈質疑「撒錢買票」,而引發些許零散的爭辯與攻防之外,似乎完全沒有任何一位參選人,對國家財政與租稅體制的改革與未來發展,提出任何前瞻的具體主張。

政府支出的控管原則有二,一是該用的錢,要用在刀口,避免無效率;另一是不該用的錢,就不應花,不可以浪費。錢該或不該用,決定於事前的嚴謹計劃與成本效益評估;錢有否用在刀口,則依賴執行中的詳盡監督與審核。這些要求在預算法、公債法、會計法、審計法、財政紀律法等中均已有相關規定,問題在於政府真正落實執行的程度。

我國實施的是五權憲法,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監察與考試二權特別獨立出來。如此設計的目的是希望在政府治權間,可以發揮更公正有效的監督與制衡功能。然而,數十年運作的結果卻是事與願違;社會早就將這二個機構譏諷為盲腸。未來是否應由五權改為三權分立,固然係憲改的重大議題,但在體制未改變前,監察院與考試院仍然可以發揮些積極作為。

例如監察院下的審計部,乃是一審核監督所有各級政府決算的獨立機關,惟檢視每年審計部的決算審查報告,幾乎皆淪為官樣文章。報告中固然會針對政府執行預算的績效進行整體評估,但最終大多只是提出些改善建議,甚少有嚴厲的責難與批評,更遑論追究責任的處分(包括彈劾、糾正、糾舉等)。歷任政府蓋了多少浪費民脂民膏的「蚊子建設」,除非其中有涉及弊案者,吾人從來未見審計單位尋本溯源、認真追查,並對失職官員提出彈劾與懲處。審計部根據職權本就有責任,誠實告訴民眾政府財政狀況的真相以及譴責選舉撒幣行為的不當。根據財政紀律法第17條規定,「公務員違反本法規定者,應移送監察院彈劾或糾舉」。身為該法執行機關之一的審計部,若能以公正第三者的立場,針對近來政府的一些選舉前急就章措施,挺身出面提出質疑甚至糾正,則必可為我國財政風紀樹立典範並開創分權制衡新猷。

臺灣從1968年開始,進行第一次大規模的租稅改革,此後,大約每隔20年左右,會有一次重大稅改的推動,迄今共計三次。其間,還夾雜著一些個別與零星的改革項目。每次重大稅改政府都會成立一正式的委員會,為期一至二年,主要是研提改革方案,沒有決策執行的權力,採行與否全繫於行政部門的意願與選擇。我有幸親身參與了後二者,最近(2008年)的這次,還擔任副召集人,實際負責規劃整個賦稅改革的目標、遠景與藍圖。可惜當時適逢全球金融海嘯,國內經濟備受威脅,從而限縮了原本規劃的改革力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取消了實施20年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減免稅優惠(除保留研發投抵外),替代之以企業營所稅率從25%調降至17%。但同時間,卻也在強大壓力下,通過了我個人堅決反對的遺贈稅修法,將原累進課稅改成單一稅率10%,從而導致後續的房地產價格飆漲等社會民怨,迄今問題仍在。

為改善所得稅減免嚴重侵蝕稅基,我於2004年起致力推動「最低稅負制」成功。隨後,在擔任立委期間(2012-2016),戳力協助完成「房地合一課稅」制度的建立,為臺灣稅制公平性的提升,略盡棉薄貢獻。

【轉載】工業局:六成閒置土地已活化

報導:馮建棨/中時電子報
時間:2019年12月17日

經濟部工業局去年公告214.5公頃閒置土地,經過一年輔導後,60%閒置土地已活化,其中以中區去化92.7公頃為最多,其次是南區約20.6公頃、北區去化12.7公頃。

工業局清查,台灣北中南以中區閒置土地去化最快,工業局指出這是因彰濱工業區土地出售時就立下嚴格規則,若在期限內未完成建廠使用,未改善且沒正當理由,就會終止租約或強制買回,廠商有壓力進展就相當快,其餘地方也會全力協助廠商改善。

官員說,北區去化12.7公頃當中,是以食品製造業、印刷電路板製造業及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為主。中部地區則包含機械設備製造業、基本金屬、其他金屬製品製造業及塑膠製品製造業等。南區包括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運動器材及用品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等。

工業局指出,去年公告第一批214.5公頃閒置土地,估算有六成閒置土地開始活絡,剩餘40%只要在明年926大限前完成活化,就不會受罰或強制拍賣。另外,明年第二批閒置土地將在第一季公告,同樣會在公告後進入兩年輔導期,若未使用同樣會進行強制拍賣。目前推估第二波僅剩20公頃,詳細分布則待工業局公布。

工業局表示,當初業者取工業區土地就有簽訂相關切結書,必須在兩年內完成建廠使用,若沒使用也必須在兩年內自行租售或使用,若超過明年926大限,最高處以公告地價10%的罰鍰並限期改善,若沒改善就會進入公開強制拍賣。

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恭祝大家新年快樂

過去一整年,感謝會員朋友的支持,讓協會業務能夠持續往前邁進,在此表達最大的感恩與感謝。

展望新的一年,期望能有更多生力軍的加入,與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與豐碩果實!   

 

在此祝福大家2020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轉載】共享經濟,銀髮族新舞台

報導:彭蕙仙/中時電子報
時間:2019年12月18日

高齡人口快速增加,促進中高齡者就業也成了非常重要的政策方向與社會趨勢。在這方面,結合共享經濟與科技創新為中高齡就業提供了新的機會。

《全球銀力時代》一書提到,全球有40萬個Airbnb的房東年齡超過60歲,2017年,年長房東在Airbnb賺了超過20億美元。41%的年長房東表示,加入Airbnb出租房子的收入讓他們的老年生活不致缺乏,有一半以上的人感謝Airbnb讓他們實現了「在宅養老」的心願。

愛爾蘭也新成立了一個The Freebird Club(自由鳥俱樂部)的住宿共享平台,跟Airbnb做的事情類似,不過限制年齡55歲以上的人才可申請成為會員。自由鳥俱樂部採會員制,無論是想成為房東或房客,都要先繳交一筆約1000台幣的會費,然後就可上網尋求出租或承租的機會。中高齡者比年輕族群更重視安全,因此該俱樂部交易方式的規範更為嚴謹,目前已擴展到英國、加拿大、美國、法國、西班牙等地,最終當然是希望和Airbnb一樣成為國際平台。

共享經濟的大品牌Uber,最近也把觸角伸向中高齡者。日本的Uber叫車服務還未合法化,不過因應超高齡社會的需求,Uber向日本政府提出「老年人載老年人」方案,規定60歲以上的人才能擔任載客駕駛,載送更年長的老人出門。

因為日本有很多偏鄉小鎮,銀髮族外出不易,而且限定駕駛年齡和服務區域,計程車業者的反彈比較小。

台灣偏鄉也有高齡者居多、公共運輸不便的問題,Uber或許可考慮在台灣提供類似的服務,以這種共享經濟的模式協助解決年長者出門就醫、購物的交通需求,並且讓退休人士也多了一個賺錢機會。

此外,日本近來還發展出新型態的Uber Eats經營型態,是由老年人徒步送餐,這已成為中高齡者再次就業的熱門選項,一方面工作,一方面藉此達到運動的效果。

當然送餐的距離和食物種類有經過選擇。以中高齡者擔任送餐員目前是日本Uber Eats獨有的情況,由於實施成果不錯,Uber執行長Dara Khosrowshahi表示,正在研議把這套做法推廣到其他國家,特別是一些勞動力不足、需要中高齡人口重返勞動市場的地方。

台灣即將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個人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超高齡人口增加勢必帶來社會巨大的改變,除了醫療福利的支出增加之外,勞動力減少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課題。

面對人口高齡化的挑戰,政府一方面推出各種政策增加老人福利,另一方面更應該透過各種機制幫助高齡人口賦能(empowerment),提升他們的社會生存力,擺脫單純依賴外力的生活模式。

利用科技創新的共享經濟服務平台,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在網路社群與行動裝置的協助之下,「隨選服務」(on-demand service)成為新興的服務模式,讓社會閒置的服務與產能透過交換,找到新的使用機會,也讓中高齡者找到新的舞台。

可以預期,無論是提供服務或是使用服務,中高齡者將成為共享經濟的生力軍。

【轉載】台商缺地有解 經部覓妥台糖九塊地

報導::馮建棨、蘇秀慧/中時電子報
時間:2019年12月15日

台商回台投資缺地有解,經濟部在彰化以南縣市覓妥九塊台糖土地,將分兩階段開發,第一階段優先開發六處工業區,六處預定地各分別先開發90公頃,避免逾100公頃須二階環評曠日廢時,並將加速園區開發時程,趕在2021年底提供廠商進駐,另外三處工業區則留待第二階段推動,預訂2024年讓廠商進駐。

解決台商回台缺地問題,經濟部工業局在全台找尋可開發工業區土地,最後看上台糖在彰化以南縣市共九筆土地逾千公頃,新增工業區規劃已呈報行政院,蘇揆排定23日將聽取經濟部長沈榮津報告後拍板,後續相關規劃就能啟動。

據了解,台糖提供多筆土地供工業局挑選,最終敲定屏東、雲林、嘉義、台南、高雄五縣市六處地點第一優先開發,分別是嘉義南靖、公館農場、台南沙崙農場、高雄九鬮農場、雲林馬光農場和擴大屏東加工出口區,可提供產業園區面積約500公頃。為趕在兩年內提供給台商,採取兩大措施,一是六處工業區預定地各先開發90公頃,避免逾100公頃須二階環評;二是在工業區公共設施施作時,就開放廠商同步建廠,縮短等待時間,以利2021年開放廠商同步設廠。並將提供水電、瓦斯、電信、污水、事業廢棄物處理區等相關公共設施,讓廠商能儘快進駐。

過去工業區開發往往要三至五年,這次經濟部要拚二至三年完成,與台糖土地合作開發劃設新工業區,同時仿科學園區作法,採只租不售,避免工業區土地炒作。經濟部官員指出,台商回台對於土地需求迫切,因此只要工業區完成相關區域計畫變更後,業者就能提出建廠申請,在審核期間工業區同步進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案件審查完畢後,業者隨即就能進入工業區開發,縮短相關時程。

官員說,今年台商回台因為要趕著恢復在台產線,因此使用閒置空間設置廠房、或是租用其他業者未使用廠房、或是擴展生產線來解決,明後年開始會是建廠土地需求高峰期。

儘管中美貿易戰有走向和緩趨勢,行政院研判,中美貿易戰是常態性質,台商移動步調很清楚,將高階製程移回台灣,低階移至東南亞,因此,近幾月來,總動員經濟部在全台找地給台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