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齡社會 《高齡友善的智慧城市》研討會 各領域學者專家提妙方

於108年12月10日在文化大學建國本部大夏館 B1國際會議廳,盛大舉辦的《高齡友善的智慧城市》研討會,由「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 」、「中國文化大學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辦,「財團法人都市發展與環境教育基金會」、《財訊》雙週刊協辦。

台灣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於1993年超過7%,成為高齡化 (ageing)社會。2018年3月此比率已超過14%,我國正式邁入高齡(aged)社會。

預估於2026年,此比率將再超過20%,成為超高齡(super-aged) 社會之一員。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10年的 獨居戶為741萬4千戶,佔全國總戶數的22%,未來獨居人口將會 逐年持續攀升。

面對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所產生的工資上漲與勞動力不足現象,如何利用智慧科技,結合AI人工智慧與即將來臨的5G網路,解決高齡人口的陪伴、照護、交通、生活問題,亟待台灣社會產、官、學、研各界專家,共同發揮所長集思廣益,共同打造健全的高齡化智慧城市。

此次《高齡友善的智慧城市》研討會,先由「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林建元理事長對於高齡社會,以日本與台灣現況,提出如何利用智慧科技,塑造友善環境的精闢見解。

另外還邀請到「交通部科技顧問室」王穆衡主任,以「高齡友善的智慧交通」為題,探討台灣城鄉在公共運輸上的差距,並提出智慧交通發展的願景與目標。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陳子昂資深總監,則是以「高齡友善的智慧醫療照謢」為題,介紹如何利用AI人工智慧,輔助醫療診斷的技術,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

「智慧化居住空間產業聯盟」張芳民會長,則是與大家分享自身對於「智慧建築」的豐富經驗。

演講會結束前,藉由「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高新明副理事長主持,讓演講貴賓和與會者在研討會中有機會溝通討論,使所有人從中獲益良多。

【轉載】善用數位科技 推動產業升級

作者: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 ​林祖嘉/中時電子報
時間:2019年12月3日

近年以來,數位科技技術進步非常快速,不但出現許多新的產業,而且使得原有的產業和許多企業面對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重大壓力。比方說,AI、5G、物聯網、大數據和區塊鏈等等相關的數位科技技術的出現,因而出現的產業和應用更是無所不在,例如自駕車、無人機、人臉辨識、聲音辨識、虛擬貨幣、數位貨幣、遠距醫療和精準醫療等等。而這些數位科技一方面可能因為技術層次較高,另一方面因投資資金較多,使得有能力發展或利用這些技術的廠商都是規模較大的,同時因為可能技術獨占而產生的市場規模與巨大利益,而使得未來企業會變得大者恆大,弱者愈弱。也就是說,隨著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未來產業也會愈來愈集中,因此每個國家都會出現所得分配惡化的情況,這是很難避免的。

而台灣是一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型態,中小企業家數占全體產業家數超過95%,同時就業人數則超過78%。我們可以想像,未來如果上述所稱的數位科技愈來愈發達,台灣大型企業愈來愈強,而中小企業卻愈來愈弱,這對於台灣的就業、薪資與所得分配的影響,當然是非常巨大的。

為了因應數位科技技術的進步,及其可能產生對產業結構,以及薪資、就業和所得分配的影響,我們認為政府的經濟和產業政策不應該只針對某些產業加以重視,例如現在政府大力推動的「五加二產業政策」,而必須把上述的最新數位科技普遍植入到所有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這才是現在政府的經濟和產業政策應推動的政策方向和目標。

首先,政府應該先通過一個數位科技專法,來因應數位科技時代下新出現的產業和企業,例如Uber、Airbnb、虛擬貨幣、數位貨幣,以及即將出現的自駕車和無人機等,一方面把這些企業或經濟活動納入管理,一方面也是協助這些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比方說,如何有效管理Uber和Airbnb,而不是一昧地加以限制,而防礙了其可能帶來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我們也應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預防性的處理,比方說,因為大數據而可能出現的個資問題,或是更嚴重的數位集權問題等。

其次,為了全面而有效地把這些科技技術導入各產業中,在行政院層級應該要設立「數位創新委員會」,同時應在各部會設立「數位創新長」,以確定各部會都有能力去協助相關的產業,都能夠盡快引進最新的科技技術,除了經濟部以外,其他如金管會、衛服部、文化部及農委會等都非常需要數位科技技術的引進。

此外,政府應該協助財團法人、公協會或是民間企業成立「數位科技輔導團」,專責協助各產業或企業導入最新的數位科技。我們甚至認為未來可以成立數位科技服務業,專門來協助個別企業導入數位科技,這種高科技服務業應可提供很多的高薪就業機會,對於提升台灣整體服務業的薪資和競爭力都有所助益。

同時,為了提供中小企業更容易取得數位科技的應用,政府應協助財團法人、公協會或民間企業發展一些普遍性的數位科技應用模組,全面性讓一般中小企業可以更容易導入這些數位科技。例如,針對不同性質的中小企業,協助他們應用5G、AI、物聯網、大數據和區塊鏈等等。

最後,為了配合這些數位科技的發展及全面性導入所有產業,未來一定會需要大量的數位科技人才,慶幸的是,台灣的大學家數和科技相關科系很多,在培育人才的能量上應該沒問題。因此,政府應立即擴大數位科技人才的培育計畫,未來長期可以把台灣建設成數位科技人才的培育中心和技術研發中心。

總而言之,在面對現在快速發展的數位科技時代,政府的經濟和產業政策應該立即做全面性的改變,尤其不應再局限於少數產業的發展,而應全面地把這些數位科技技術導入到所有企業中,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然後全面協助這些企業轉型升級,這才是正確的經濟與產業的發展方向。

ARM AI平台及應用分享研討會

主辦單位:安謀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電公會資通訊產業聯盟-人工智慧SIG、台灣5G光通訊產業聯誼會
活動時間:2019年12月17日(星期二)9:30 AM ~ 12:00 PM
活動地點:電電公會 701會議室(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09號7樓)
報名費用:免費參加
報名網址: http://www.teema.org.tw/education.aspx?infoid=29922
聯絡方式:(02) 87926666分機233 鄭先生  E-mail: leo@teema.org.tw
說    明:
近年國際消費性電子展覽會上,5G、AI與IoT無疑是鎂光燈焦點,而結合人工智慧的AIoT創新應用更是琳琅滿目及受到重視。
 
對於台灣產業之轉型,必須從元件及代工等往高附加價值之最終產品方向發展。但是,說容易,做起來就不是這麼回事,尤其有許多傳統產業面臨此挑戰。如何利用新科技添加至既存之產品,使其價值大幅提高,並提高其競爭力,這是本次及未來相關研討會努力的目標。
   
ARM公司於5G及AIoT之大舉投入,眾所周知。如何利用其一系列晶片來發展自己的產品,當然需要知道其晶片所擁有之功能,並且應該知道ARM公司所提供之技術資源。知易行難,往往是切入一個新產業之障礙,我希望在這次研討會中,拿出一些曾經執行過案例,不管其成功或失敗,應該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我們也希望能看到垂直整合之成功案例,因為,那是台灣產業轉型很重要之一環。過去之單打獨鬥已經過時,逐漸會被淘汰的,自掃門前雪之時代已經過去了,不改變就會自然地消聲匿跡。為了鋪成更好的發展環境,今天的努力與整合工作,是無法懈怠的。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ARM台灣區總經理謝弘輝博士及其團隊, 分享AIoT解決方案及發展平台,推動終端裝置的AI運算與應用。機會難得,歡迎會員業界蒞臨交流探討,搶占市場應用先機。   

創新製造產業交流會

臺灣產業具有彈性、迅速、精準的開發優勢,吸引全球國際大廠與臺灣企業合作,多數資通訊產品已居全球之冠,市場逐漸飽和,產業競爭激烈,利潤低平,為突破現狀、再創高峰,尋找下一個「Apple」新創業者不可或缺。

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指導下,由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TEEMA)已於108年8月26日成立ST MAKE+聯盟,希望藉此打造完善的創新製造生態環境,整合產業資源,佈建國際夥伴,介接媒合,以爭取國際訂單為目標。

本次創新製造產業交流會,將介紹ST MAKE+聯盟,並邀請多位聯盟好友企業分享產業現況與未來趨勢,藉此促進產業交流及進一步合作;未來將由ST MAKE+聯盟整合產業資源,提供國內外業者尋找合作夥伴的平台,協助拓展海外市場,爭取國際訂單。

一、日期:2019年12月4日(星期三) 13:30-15:30

二、地點: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臺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09號7樓702室)

三、指導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四、主辦單位:ST MAKE+聯盟、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工業技術研究院

五、協辦單位:林口新創園STARTUP TERRACE

六、活動聯絡人:蔡宜君小姐/ 電話02-87926666分機218 / email:jilltsai@teema.org.tw

七、報名網址http://www.teema.org.tw/education.aspx?infoid=29858

【轉載】109年度臺南市各區地籍圖重測作業宣導會陸續展辦

報導:杜忠聰​/勁報
時間:2019年11月29日

為加強測量精度、確保民眾權益,臺南市政府地政局明(109)年在本市13個行政區共計21,851筆土地辦理地籍圖重測,為使民眾瞭解相關規定,自108年11月22日起在明年預計辦理之重測區所在地召開「109年度臺南市地籍圖重測作業宣導會」共13個場次,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地政局陳淑美局長表示,因舊有地籍圖破損、圖紙伸縮、精度不足,不敷土地複丈測量使用,有賴辦理地籍圖重測,藉由土地所有權人會同現場指界確認界址,用最新精密測量儀器以數值法測量技術重新測繪地籍圖,將圖籍數值化改善精度。重測過程中一併清理、補建及聯測都市計畫樁,如符合法令規定尚可依現有地界線指界施測或截彎取直。重測後每一個界址點都有坐標值,界址點還原於實地之精度高,並使地籍圖、土地現況及土地登記簿記載皆能一致,有效減少界址疑義、確保產權。

重測期間會辦理地籍調查,由地政機關通知所有權人會同指界、於土地界址點設立界標,使所有權人知道土地經界所在位置,所有權人若未到場指界,則依序以鄰地界址、現使用人指界、參照舊地籍圖或地方習慣來施測,地政局呼籲民眾務必在通知的指定日期到場指界,以為自身權益。如符合法令規定尚可依現有地界線指界施測或截彎取直。所有權人僅需配合作業,無需繳納任何費用。

宣導會中將以影片播放、有獎徵答及座談等方式,說明辦理地籍圖重測之必要性並詳述相關法令規定、土地所有權人應行配合與注意事項等有關地籍圖重測之重要資訊,以確保土地所有權人之相關權益,歡迎民眾收到通知後踴躍前往參加,亦可至各重測區所在的地政事務所洽詢。

【轉載】單一自住房屋稅 北市明年降至0.6%

報導:張穎齊、葉德正/中時電子報
時間:2019年11月27日

北市府不動產評價委員會25日開會決議多項房屋稅調整措施,其中包括「全國單一且自住房屋稅」與「包租代管社會住宅房屋」,將從現行1%調降至0.6%,預計受惠戶數約21.7萬戶,另外放寬「高級住宅」定義,預計2021年5月開徵。至於新北市沒打算調降。

高級住宅將放寬定義

北市稅捐處說明,「全國單一且自住房屋稅」就是全國只有1間房屋、並設籍在這間房屋並自住者,以及「包租代管社會住宅房屋」的房屋稅,原先已在2017年從1.2%降至1%,明年起將再降至0.6%,預估明年受惠戶數共約21.7萬戶,強調「北市是全國首創最低」。

稅捐處表示,估計稅損2.7億,為補足財源缺口,已自2014年7月起,針對新核發使用執照的新建、增建、改建房屋來課稅,目前2017年7月起實施6年緩漲機制,如2018、2019年開徵打7折,然後每2年遞增10%,2024年起就不再打折。

稅捐處也對「高級住宅」重新定義,現行規定,包含主建物及所有車位在內的價格,總價達8000萬以上就是高級住宅,房屋稅每平方公尺需被加徵120%,但因考量住屋價格與停車位價格不同,明年起修正。

新北市暫不打算調降

經修正後,凡主建物在80坪以下,最多2個停車位來加入總地價,若總地價還是達8000萬以上就是高級住宅;主建物80坪以上、160坪以下者,最多3個停車位加入總地價;超過160坪者,最多以4個停車位來加入總地價。其餘超過的停車位都不計入。

新北市稅捐稽徵處長黃育民表示,新北市自住約有50幾萬戶,若按北市調降至0.6%計算,恐會減少10億5000萬元稅收。

黃育民說,新北目前仍在都會發展階段,光是捷運建設1年就要150億元,另外還有防洪、排水等建設,加上新北人均預算6都最低,如要調整稅基,困難重重。

【轉載】中市府打造首案區段徵收安置計畫

報導:劉朱松/中時電子報
時間:2019年11月21日

台中市地政局20日表示,市府推動烏日前竹區段徵收,為照顧地主權益,特別為該案量身打造台中首案區段徵收安置計畫,將進行「合法建物原位置保留」、「優先分配安置土地」及「一分配戶一住宅單元」等八大安置措施,未來開發完成後,將大幅提升公共設施服務水準,以營造優質住宅生活環境。

地政局表示,經審核後,約有137安置戶符合房租補助費資格、18戶符合臨時中繼住宅安置資格,及8戶弱勢安置戶符合特別救助金安置資格。

台中市地政局長吳存金指出,為優先安置地主,該局推出「合法建物原位置保留」、「優先分配安置土地」、「一分配戶一住宅單元」、「特別救助金」、「房租補助費」、「二、三級產業安置」、全國首創「社會住宅安置」,及「臨時中繼住宅安置」等八大安置措施,以保障居民權益。

吳存金認為,市府將烏日前竹地區定位為「綠活住宅基地」,未來開發完成後,將大幅提升公共設施服務水準,以營造優質住宅生活環境。

地政局強調,烏日前竹區段徵收,位於烏日區東北隅,面積約110.71公頃,40多年來,土地被劃定為農業區,開發利用受限,造成現有土地違規使用及公共設施服務不足窘境。

因此,地政局因應烏日都市計畫區發展現況、居住空間,及公共設施迫切需求,依都市計畫規定推動區段徵收開發,同時讓利土地所有權人,提高抵價地發還比率至50%,創全國最高。

【轉載】學者觀點-長期照護的另一種思維

作者:國立屏東大學副教授​ 鄭博文/中時電子報
時間:2019年11月19日

蔡政府堅持用政府預算來推動長期照護,但缺錢、缺人與預算執行不力,讓長照悲劇一再上演,因此對老化時代的來臨,總統候選人應有新的思維方能讓台灣老人人口過得自在。

幾年前新北市新店區養護中心的一場大火,造成多位長者罹難,在在暴露出台灣長期忽視對長者居住安全生活空間、照護人力不足等長期照護議題,而這些養護中心又是目前庶民能負擔得起的照護場所,這些場所在新法推動後確定要退場,將被迫停業無法在收容無法自理老人,勢必非影響許多家庭讓整體社會充滿不安,不知長輩要託付給誰照護。

美國行之有年持續性退休養老社區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或日本近兩年大力推動的日版CCRC也稱為生涯活躍社區,某種程度就是長期照護,與過去的養老設施的最大不同點是,對象是健康的老人,住在退休養老社區的老人平時可到社區外工作,上自己有興趣的學習課程,或參加公益社會活動,過著積極的老後生活。這種設施是從老人健康時照顧到需要看護,因此老人若需要醫療和看護時,除CCRC內可提供照護服務之外,同時與附近的醫院合作,確保能一直照顧到人生的終點。

這種制度一方面可將養老工作化為一種產業,另一方面也活絡地方、帶動就業機會,除此之外,這項制度其實也符合台灣的長照社區化目標。

美日CCRC制度最大不同處在政府介入程度,日式是由政府大力主導,可能會讓國人更易接受。日式CCRC是一種新型養老設施是針對上班族設計,希望儘量壓低入住價格,鼓勵目前居住在大都市但有意移居鄉下生活長者,及目前已居住在鄉下但有意遷居者入住。日式CCRC制度目前配合其地方創生計畫,已在全國各地積極開展,各地方政府將CCRC視為能引進就業機會,帶動消費的契機。網路上可以查閱的資料如三浦市、佐久市、南魚沼市、弘前市、前橋市、新潟市、宇部市、美馬市、都留市及山形縣都積極參與,中央政府也因此更努力推動,將規劃流程手冊從一版25頁內容充實到三版的123頁,來証明日本政府對高齡者未來生活的重視,期盼總統候選人能重視這項高齡者新政策。

個人觀察台灣高鐵建設或花東鐵路改善讓台灣成為一日生活圈,若能搭配更完善的公共運輸工具與目前台灣完善的醫療資源,台灣會比日本有機會將日式CCRC做成功,尤其是台灣在少子化趨勢下,各級學校或部隊營舍所釋出的空間是有機會改建或增建為養老社區,讓台灣的長者能有真正符合老人安全、便利生活空間。

而這些養老社區未來是可委由願意返鄉或移鄉青年來創業經營,對未來台灣小城鎮的就業機會的產生是有助益的,說不定還有機會讓更多人口回流,達到城鄉均衡發展。而移居長者的都市居住房屋是可透過信託機制而成為出租住宅,一方面可提供移居CCRC長者生活費用,另一方面若由政府出面當然就可成為所屬「社會住宅」,對降低都會區青年人的住宅需求壓力應該就有所助益。

因此台式的CCRC制度若能在未來啟動是可以解決政府資金、人力不足困境,充分滿足老人居住與安養照護問題,也可讓眾多不安全的養護中心能有機會轉型,使高齡者能善終。

除此之外,新CCRC觀念是可以解決台灣未來住宅問題,避免未來大台北地區住宅供給過剩,期盼總統候選人能用這一石二鳥的長期照護新思維。

【轉載】專家傳真-「交通開發與平衡城鄉」的迷思

作者:澎湖青年陣線召集人、前屏科大學生會顧問  冼義哲/中時電子報
時間:2019年11月18日

執政黨先前端出「屏東高鐵」的政策,由於時序接近大選,不免引來政策買票的質疑;台聯黨早先也在澎湖機場外立起巨大的看板,醒目的寫下「台澎大橋」四字,企圖爭取選票。筆者無意以選舉口水的角度來評論,謹希望以務實、理性的角度來談,關於「交通開發」相關政策對於「平衡城鄉」此一目標的效用。

從澎湖興建大橋到台灣本島,是相當過時的「選舉牛肉」,其中牽涉預算、海洋生態保育、公共安全、交通運輸專業等層面甚廣,於是早在過去便已是曇花一現的話題,畢竟太過超越現實。無可否認,談及此政策的背後,許多是來自對於台灣與澎湖之間交通運輸便利性的需求探討,以及偏鄉地區對於發展需求的「感受」,此理同樣在屏東高鐵案中可以窺見。

對於屏東、澎湖甚至台灣各地偏遠地區的交通發展建設,筆者並無意反對,然而細究公共建設(尤其是交通建設),筆者認為應該更深入探討地方「真實的需求」為何,以及衡量交通建設項目是否得以滿足需求,抑或有無更加迫切、可行的政策方案。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師Ildefons Cerda提出「都市化」(Urbanization)的概念,定義「人口向都市聚集、都市規模擴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經濟社會變化的過程」,而其本質其實是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空間結構的變遷。城市對鄉村人口之所以具備吸引力,最根本的問題是經濟與產業的條件,對比屏東縣與澎湖縣人口外流的城市,確實在產業與地方經濟上仍有許多需要努力振興、轉型發展之處。

沒有處理好在地產業與地方經濟,一味地將經費與資源投入交通建設,其可能帶來的後果是更加的加強核心都市的磁吸效應,世界各國發展高鐵的經驗也不是帶來國土發展的平衡,日本新幹線建設半世紀後,把國家資源與人流更加集中往東京而壓抑其他區域的發展;台灣在高鐵通車十餘年下來,加深台中以北產業重心的偏重(且薪資與人口也都產生同樣的傾斜),去年高雄更把第二大都拱手讓給了台中。

澎湖受限於觀光產業發展之侷限,青年「海漂」向台灣島求生存,而南台灣因為產業空洞化,青年也因北台灣提供較高階工作與薪資水平而選擇「北漂」,但這些困境顯然並非高鐵延伸、興建大橋可以突破(反而會加速青壯年人口流失),畢竟最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

打著「交通平權」的旗號其實僅是政治話術,反而突顯專業性的不足,核心的問題是必須創造「更多更好的在地工作機會」讓青年不必遠離家鄉去尋求更高的薪資與未來。今日所有國家財政的收支,未來都是青年世代肩上的擔子,花費納稅人的血汗錢時,更應該為台灣的未來謹慎用之。

產業發展與交通需求是一體兩面,南台灣與澎湖的產業都應該先行重新整頓、平衡差距,將地方產業與生活機能提升、現行交通基礎建設強化,強化自身在人流與物流的競爭力,以期接續在薪資水平上得以提升,從源頭終結青年需要「外漂」的動力,才是根本的解決與發展之道。

【轉載】觀念平台-矽谷現象或矽谷幻象

作者:逢甲大學講座教授兼跨領域設計學院院長 ​佘日新/中時電子報
時間:2019年11月15日

11月8日,馬雲在烏克蘭基輔國際經濟論壇上表示,如果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會儘量不把公司做這麼大。阿里增長太快了,他曾想停一停,但發現根本停不下來,也曾表達後悔創辦阿里巴巴。無論馬雲前述言論之立論基礎為何,在許多商學研究中都出現了倒U字的線型預測,例如,企業會隨國際化的版圖擴張,經營績效會出現持續上升的趨勢,但規模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將由於內部治理能力不足以支撐規模營運的需求,使得績效逐漸下滑的走勢。

這樣的發展似乎也重複出現在各種情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令人稱羨的矽谷生活出現詭異的走勢。根據在矽谷住了40年的親戚描述,近年來矽谷的生活環境急劇惡化,不僅房價居高不下,犯罪率也節節上揚,舊金山灣區過去令人神往的工作與生活,似乎正由於過度集中而為後續發展蒙上了不小的陰霾。今年5月初的數位時代雜誌以「當潮水退去後,回顧矽谷20年的狂歡和下坡」為題介紹了當前矽谷經濟循環、住房挑戰、獨角獸褪色等等匪夷所思的環境(無論是投資或生活)。這些在雲裡來、霧裡去的科技金童,真實的生活比起在印度貧民窟的景象相去多遠呢?

矽谷地區有一路深夜公車每晚在高速公路上行駛,許多Homeless整晚住在這列單趟行駛就需要兩個小時的22號巴士上,票價合理(比起房屋租金堪稱太太太便宜了!)唯一的要求是不能躺下睡覺。這些無家可歸的人迥異於以往遊蕩街頭的Homeless,他們可能是某某網路公司從外地招募來的工程師、可能是西裝筆挺的業務員、可能是……反正不是典型的Homeless,去程兩小時加上回程兩小時就打發了半個夜晚,只是如此打發時間實在太不堪了。這些矽谷的黑暗面,折射出全球分配不均的驚人面向:工作機會的不均等、人才舞台的不均等、所得收入的不均等。類似的敘事場景不只發生在舊金山灣區,亞馬遜大張旗鼓在美東成立第二總部也肇因當地的生活條件急劇惡化,必須展開疏散計畫。

台灣在這一波美中貿易戰受惠不少,好友蔡裕慶董事長在台中港加工出口區的新廠於雙十一動土了,新建的廠房設計不是世界第一、也是亞洲第一的電動車智能工廠,只是一年半來美中矛盾所啟動變革的小小縮影。各種傳聞中的供應鏈遷徙一一坐實了,挑戰也來了:五缺的缺口難以支撐返台佈局的實際需要,台灣在國際貿易上的關稅劣勢無力扭轉,台灣的投資環境是否有如國王的新衣,如人飲水!面對可能回流的白領人才或大量資本,政策配套需要嚴陣以對,否則,過去十年看回不回的台灣房價,房市即將引爆下一波民怨實係意料中事!台灣的物價相對平穩,但投資與就業機會的大好契機,也將對台灣的通膨、利率、匯率等總經課題在2020年構成政策壓力;個體經濟面,廠商也勢必在動態的競爭態勢中找到最佳的定位與配置,深化升級與轉型的投資,將天助的際遇內化為自助的努力,天助自助者不遠矣!

台灣產業在中國大陸磁吸作用下,不僅產業遭遇了空洞的挑戰,也在志得意滿或畫地自限的思維中錯過了互聯網的大商機。下一個物聯網商機,在美中博弈的長期格局不變下,或許台灣廠商可重返左右逢源的地位,進一步爭取台灣投資環境的優化。最近一年,國際網路經濟巨擘持續加碼在台設立研發中心,矽谷的外溢效果或許值得台灣經濟與社會感到鼓舞,補課過去20年缺席的網路通訊,已順利銜接下一波產業發展。但西雅圖與北加州的負面發展,都有待台灣以預應式的政策引導,穩步迎接這一波內流的商機與投資。值此同時,需留心回流、大尾的鮭魚在停滯20年的小池塘裡如何容身?內流或回流的產業與經濟活動對台灣既有的產業生態造成什麼衝擊?內流、或回流的產經、社會課題若能嚴謹評估與應對,將可避免經濟過熱所引發的諸般負面效應,引導更全面、可持續的台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