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本會友會台灣車聯網產業協會(TTIA)於06.15(四) 主辦「前進東協-車聯網產業標準推動」廠商座談會

「前進東協-車聯網產業標準推動」

廠商座談會

我國車聯網產業近年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部分產品已與歐美市場接軌,惟車聯網產業標準仍以美、日、德大廠為主,業者雖有前瞻技術,卻在既有美日大廠虎視眈眈的環繞下,車聯網前瞻技術無法順利推到國際產業標準組織中。其主要原因為我國多為中小企業,因此無法直接進入汽車市場,即使想藉著產業標準制定進入歐美市場,但因勢單力薄,產業標準制定屢屢敗北。隨著政府推動車聯網產業標準的決心,在具發展潛力之東南亞國家進行產業標準訂定及標準輸出之討論,先與區域性產業標準接軌,再逐步走向國際產業標準,讓台灣的區域標準貢獻至國際採用,擴大台灣區域標準之產業影響力,此渠道將為台灣車聯網業者另闢一光明大道。誠摯地邀請各界先進、廠商參加本次活動。

l  指導單位:經濟部技術處(DoIT)

l  主辦單位:台灣車聯網產業協會(TTIA)、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

l  日    期:2017 年6月15日(四) 下午2:00 ~ 4:00

l  地    點:研華科技 B102會議室

(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26巷20弄1號B1樓) 按此連結交通資

 

 

l  參加方法:

請於2017年6月12日 (一) 下午17:00前上網報名,網址https://goo.gl/forms/IM6x5AAYBnWG0ODo1 或填寫報名表格【按此下載】,回傳ttia.colinhsu@gmail.com / FAX:02-2713-9127 徐洪俊收。全程免費、敬請盡速報名。

l  連絡窗口:

ü  TTIA 徐洪俊 02-2713-9126 / ttia.colinhsu@gmail.com

ü  TTIA 林建緯02-2713-9126 /  goto611maki@gmail.com 

【轉載】2017.05.13狂賀全球品牌產業發展聯盟 成軍

(工商時報/作者:黃台中)

政府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持續延燒,由全球品牌管理協會號召成立的「全球品牌產業發展聯盟」(GBA)日前正式成軍,未來聯盟除了協助台灣品牌產業形成A-TEAM產業艦隊外,也將協助聯盟進軍東協印度等市場。

全球品牌產業發展聯盟的使命在「將全球人才帶進台灣,將台灣產業帶進全球」,並以「產業輸出」、「商機對接」、「人才交流」三大任務作為方向執行,聯盟在成立大會上發佈今年的計畫與願景,計畫明年與台北市電腦公會及各大公協會等共同合作,協助智慧城市產業輸出,舉辦全球智慧永續論壇(WSSF)。

聯盟成立當天同時舉辦一場東協印度人才交流座談會,暢談藉由聯盟與計畫之整合,將人才培育推向高峰。

全品會理事長陳春山表示,全球品牌產業發展聯盟成立只是一個開始,後續將整合更多單位共同推動,並鎖定未來高發展產業,提供合作橋接平台,讓有志揮軍南向的企業能共同結盟,串聯成台灣品牌高價值產業鏈。

陳春山指出,全球品牌產業聯盟將協助合作夥伴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參加國際會議或邀請參展,提供品牌及智財諮詢服務,並與各公協會等合作協助智慧城市產業輸出,創造台灣更大產值。

本會秘書長張智強受邀投稿於"臺北產經資訊網"-「智慧城市再升級 開放平臺促創新」

(作者簡介:張智強/臺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秘書長、皇輝科技股份公司執行長)

出處:臺北產經資訊網,智慧城市再升級 開放平臺促創新

前言

談到臺灣的產業競爭力,就國內資通訊(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產業而言,硬體設備製造技術跟軟體人才的養成已經有一定的水準,但考慮整體競爭力時,「創新」與「整合」還是最迫切需要的。目前物聯網、雲端運算、大數據、工業4.0、生產力4.0的發展方向都已陸續制訂出相關政策方針,政府積極打造「智慧臺灣」,藉由建構智慧型基礎環境,發展創新科技化服務,提供民眾安心便利的優質生活環境;然而隨著新技術如個人穿戴裝置、智慧居家、無人駕駛電動車、智慧交控、智慧金流物流、智慧醫療等概念逐漸進入民眾生活,如何解決民眾需求、提高城市生活品質則成為城市治理與發展所需面對的重要挑戰。尤其在物聯網的時代,全球各國於智慧城市的項目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臺灣政府與相關業者更是卯足全力,積極擘劃未來的智慧城市藍圖。

智慧城市 人跟人要對話 城市跟城市也要在開放平臺上對話

智慧城市(Smart City)讓城市能夠更快速地滿足人類生活的需求,讓居住在都會區的人們能及時瞭解本身的活動對於城市的影響,因此,智慧城市必須藉由ICT技術將市民的活動,以「即時的方式」進行資訊蒐集與反饋,讓民眾從早期的「人與人的溝通」,進而發展成為「人對物、物對物及物對人的溝通」方式,使我們能與自己居住的城市對話。在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經由各項基礎設施,透過資通訊系統進行資訊的蒐集與反饋所得到的資料應用,是一個必須經由各方審慎討論、極為重要的核心議題;目前通訊的發展是以「人」為主,因此大部份的通訊網路與系統都仍以人們所居住使用的「建築物」為基礎。但是當我們要發展智慧城市升級建設時,所要溝通的對象已經由「個人」轉換為「各項與每個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因此通訊網路的建設思維也會開始改變,這就是近年來,各國政府持續在各城市重新建設新的通訊網路的原因之一,例如:澳洲的NBN國家寬頻網路計劃、新加坡政府的Opennet方案、英國政府的Openreach,以及美國政府的National Broadband Plan國家寬頻計畫等,這些網路建設都不再是由私有的電信企業所主導,而是由政府出面引導建設,以「公共建設的思維」來建設、提供政府與城市所需的通訊網路平臺,而這也是每個市民與這座城市溝通的平臺。

智慧城市是城市與市民間的對話平臺

智慧城市是城市與市民間的對話平臺

身為六都之首的臺北市政府積極推動智慧市政相關政策,包括:智慧公宅(Smart Community)及智慧家庭(Smart Home)、市府宅急便、智慧交通(ITS)、都市智慧防災(Public Safety & e-Security)、長照及遠端照護(Tele-medicine)、智慧醫療(e-Healthcare & e-Hospital)、智慧教育及電子書包(e-Learning)等。近年來,臺北市政府積極進行各項相關的智慧城市建設項目,並規劃、發展智慧城市相關解決方案,惟在一個已發展到相當程度的城市,基礎設施的重新規劃與整建,都會比打造一個全新的城市困難許多,這個重新建設的通訊基礎網路,被期待能打造成為未來智慧城市,以及所有感知終端傳輸神經的網絡平臺。
另一方面,由於ICT技術與行動裝置的快速發展,除了電信基礎網路的建設外,由都市居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大數據資料已成為解決城市發展課題的重要參考依據,藉由資料的蒐集、分析、整合與應用,不僅有助於輔助政府制訂相關政策,亦可提供業者開發各種智慧化服務,更貼近市民需求的解決方針。以下將以都市智慧防災、智慧交通作為案例介紹。

都市智慧防災》大數據平臺分析與災害預警系統 提高救援效率

由於,防救災的概念從還沒有「智慧」這個名詞時就有了,但是現在有了ICT科技,對於「都市智慧防災」我們應該可以做的更多。在大數據的時代中,運用過去蒐集到的數據分析運算,盡可能預測下一次災難的來臨,防救災不是只有針對火災及地震,像是颱風已經可以提前預知,就可以進行防範,我們無法阻止颱風不來,但是可以在災變發生時,試著降低災損,以及提高災後的救援效率,尤其在黃金救災時間內。
例如:地方縣市政府消防局之勤務派遣系統所產生的大數據資料,結合不同維度的資料如財政、戶政、稅籍與交通資料等,以多維度資料分析手法(Multi-dimensional Data Analysis Technique)結合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以雲端運算平臺將相關分析結果即時反饋至消防局勤務派遣系統,讓消防救災勤務指揮中心於未來災害派遣時,能更有效率地達到預期目標。
現在智慧手機已經可以傳達許多即時訊息,像是颱風、豪雨、地震都可以預先告知預警,提早反應及準備的時間。以臺北市內超高層大樓頂樓的防震設計為例,在地底深處埋設偵測設備,設置於大樓高層部的球型阻尼器(Damper)在地震來臨時可相對應作用,以減弱地震造成破壞的程度。像是日本發展數十年的免震裝置(國內稱隔震系統),能夠在地震來臨時,讓建築物受到的地震衝擊降到最小。另外,國內的警政、消防及醫療體系各有自己的無線電系統,如果遇到跨縣市,更有資通訊傳遞上的問題,這一來一往難免耽誤黃金救災時間,因此如何規劃建置都會區通訊無阻的系統,提供無縫通信(Seamless Communication)的解決方案,捍衛臺灣民眾生存權利,是「都市智慧防災」重要的課題。

〝面臨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防救災預算絕對不會浪費,你不知道下一刻、超乎人類科技預測範圍的大型災難何時又會發生?〞

智慧交通》結合城市DNA 創新智慧交通 公共安全品質沒有折扣

許多智慧城市在推動以交通導向(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的城鄉發展規劃時,尤其針對智慧交通更需要融入多面向的思考,涵蓋從人文到城市DNA都要納入考量,現在有了ICT科技,在大數據的時代中,可以運用過去幾十年蒐集到的數據分析運算,提供更多功能的智慧服務來滿足交通運輸工具的使用者。然而,交通運輸的議題要從根本思考,交通的目的就是要把人跟物品從甲地安全無虞的送到乙地,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滿足了基本的需求以後,進一步才是「準時、便利與舒適」。
須特別關注的是執行交通預算要隨時不忘初衷,推動智慧交通絕對不能與「安全」有所悖離。以目前剛通車的機場捷運為例,在通車運轉測試的階段,多數媒體報導僅針對號誌系統做文章,但是內行的專家都知道不是只有號誌系統因素而已,其他的重要因素都必須一併考慮,例如:車輛的載重、爬坡能力、剎車能力及可轉彎的最小半徑等,還有軌道系統的選擇及配置等,而最重要的就是「系統整合」(System Integrations,SI)的能力。鐵路系統通車後跟乘客服務及營運維修最息息相關的就是「RAMS」,即可靠度(Reliability)、妥善率(Avaibility)、維修度(Maintenance)、安全性(Safety),歐盟鐵路應用標準如EN50126及EN50129等也有相關規定;所以政府招標鐵路工程及軌道系統採購標案時,除了在規劃、設計、製造、整合測試或營運等各階段需有專案管理及監造單位之外,建議更需要有獨立之第三者進行「獨立驗證與認證」(IV&V),以確定系統之功能、品質及安全符合要求。
由於「智慧交通」綜整科技、人文、社會文化、都市計劃及法律等多面向議題,政府在過去已經投入相當龐大的經費在交通建設上,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很多的規劃建設及營運管理的經驗,政府單位應審慎運用交通建設預算,國內的《採購法》還有許多需要探討的地方,但如何妥善用法、執法,重要性並不亞於新法令的制定,如同歐美先進國家一樣,”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來提供對人民真正需要的基礎建設與服務”才是民眾真正需要的,若能全力推動正確的「智慧交通建設」理念、進而達到全民參與,才是民眾之福。
臺灣未來在建置智慧城市時,能充分運用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策略及手法,在都市計畫擬訂初期即一併考量交通及維生管線網路系統(Life-line Infrastructure Networks)。交通是都市永續發展的重要依據,參考歐日等先進城市,TOD發展出的城市藍圖,不僅考慮了大眾運輸載具的使用者、用路人,也充分考量沿線及車站週遭的居住者,並且讓民眾參與意見,當交通路網建設與環境發展結合,就能極大化土地利用價值。在2016年的「臺北捷運20週年軌道運輸2.0國際研討會」中,臺北市政府分享了許多成功經驗與成果,包括傲人的系統營運可靠度、99.8%的旅客滿意度,以及許多TOD成功的案例。綜上所述,永續都市TOD成功與否,在於都會首長是否具前瞻性的視野及首長魄力。日本是亞洲TOD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鐵路沿線及站體週遭土地”再開發”的成功案例,也是值得臺灣借鏡。

全民參與 結合大數據雲端運算 創新開放平臺 讓生活更好

城市發展對於每個居民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當政府與居民溝通城市發展議題時,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關注議題的立場角度、項目及利害關係不同,往往讓溝通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造成更大的誤解,此時,我們將可藉由大數據及雲端運算的創新科技服務,除了讓全民參與,所涉及的利害關係人都能夠充份瞭解內容,即時展現各方的多元想法,透過正面的分析與討論,進而能夠讓溝通更加順利。

借鏡歐洲 結合對市民生活習習相關、城市規劃與大數據之創新應用

在歐洲,許多推動智慧城市的政府首長以開放的胸襟、尖端的創新科技,結合當地人文,成功打造屬於自己城市DNA的家園

荷蘭》阿姆斯特丹 於推廣智慧城市發展時,也同樣面臨各方利害關係人的利益衝突問題,因此Ekim Tan博士規劃「Play The City專案」,於該專案中將所要規劃開發的區域,用紙模型的方式,將各類建築模組化後,邀請市民及各關係人提供相關意見,政府傾聽、並汲取相關資料後,化為實際的規劃。此一方式雖然不是直接以運算的方式進行相關數據的分析,但卻是利用一種參與者都能瞭解的方式提供自己的想法,而政府單位也經由這樣的交流方式,更加清楚瞭解居民的需求為何,因而更進一步的進行相關資料的分析,以提供更佳之城市規劃。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利用樂高LEGO積木數據化,將每一個樂高積木轉化對應城市中每一個建築的實際數值,如:容積、耗能、人口數等等相關資料,當城市規劃者、或參與討論的利害關係者,於所要規劃區域移動任何一個模組時,該系統將會結合後臺的大數據資料及運算模型,即時的將改變所帶來的影響,呈現在所有人的面前,因為此一方式是將大量且複雜的數據資料,以人們所能理解的方式來展示,因此參與的利害關係者,將不會因為對資料解讀的不同,而造成溝通上的誤解,進而讓人們的溝通更有效率。這樣的創新是結合了實體的積木做為資料輸入的工具,並以即時互動投影的方式,將大數據運算的結果即時的展示在利害關係者的面前,將可有效的協助人們利用大數據進行決策。

芬蘭》赫爾辛基 市長Jussi Pajunen也曾自豪的誇耀「赫爾辛基市就像是一個大的智慧校園,引領全校的學生(市民)共同經營改造一個屬於所有市民、擁有赫爾辛基DNA的智慧城市,而每個城市中的居民都可以隨時回饋各種資訊給市府,例如:市府推動智慧交通運輸ITS,開放大數據Open Data、結合雲端運算,提供對用路人的服務運輸行動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等,用路人可以隨時學習並利用政府提供的開放平臺,也成為反饋平臺的資料來源,讓市府可以改善服務的品質及提升管理的效率;透過市民行為的即時訊息反饋、數據的蒐集累積、分類解析及運算的結果,快速改善市政建設及相關的服務措施,也可以讓自己居住的環境跟生活更加美好(Better Life)。

〝Imagination & Innovation make life better for human beings.〞
智慧創新與科技可以讓人類的生活更好、更加美好,不論如何創新的科技發展與應用,仍是要站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與環境共存,如此的科技服務與創新才有其歷史意義。

利用大數據平臺的資料有助於智慧城市的建設與創新應用

利用大數據平臺的資料有助於智慧城市的建設與創新應用

推動智慧城市升級 首要從完善基礎建設做起 創新開放平臺

隨著行動寬頻網路的普及,驅動臺灣行動通訊產業與數位生活邁入新的紀元,因此行政院於2014年頒訂「加速行動寬頻服務及產業發展方案」,以「打造行動寬頻智慧台灣,創造生活無距離、資訊無時差之舒適便利生活」為願景,建構行動寬頻友善的環境,以帶動4G內容服務與創新應用服務發展。爾後,經濟部依此方案規劃推動「4G智慧寬頻應用城市補助計畫」,藉應用服務帶動城市與產業連結,完備我國智慧城市的相關軟硬體條件。

臺北市政府為配合經濟部推動4G智慧寬頻應用城市計畫,自柯市長上任後,積極建置4G網路基礎建設及網路覆蓋率,提升城市4G訊號通訊品質,以作為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要件。自2016年起,臺北市政府亦與電信業者合作,共同建立4G通訊應用場域,推動各項4G應用服務如智慧商圈、文創觀光、智慧無障礙、4G智慧公車、智慧候車亭/站牌等,簡要分述如下。

  • 臺北市公共運輸處與亞太電信合作「智慧交通好行計畫」,共同攜手打造4G候車亭:只要在公車上或候車亭看到「Gt 4G Wi-Fi臺北公眾區免費上網」的標識貼紙,即可免註冊透過行動裝置免費連接4G無線上網服務30分鐘;此外,並於「信義永康街口」(捷運東門站)完成第1座之戶外型智慧型站牌,提供候車民眾4G上網服務、公車重點站位資訊、氣象及市政宣導資訊等,未來將於信義路、南京東路公車專用道擴建,以提供民眾更完善且結合新科技之公車設施,使公共運輸服務更具智慧化。
  • 臺北市與中華電信合作推出三個領域的智慧城市應用服務:
  1. 「智慧無障礙應用服務」:以大臺北生活圈為服務範圍,協助視障者、銀髮族、身障旅客能在城市行進過程獲得妥善的在地服務協助。
  2. 「文創觀光應用服務」,以打造國內外背包客必來體驗的智慧文創園區為目標,首先以松山文創園與華山文創園區為示範標的,結合科技與文創內容,導入多元定位、行動影音導覽、數位內容互動、720度虛擬環景等應用,讓在園區內參觀的國內外旅客可透過不同行動載具隨手可得文創展演資訊、商家最新優惠與雲端媒體服務,讓國內外旅客對園區及展演內容更加了解,同時也促進整體文創產業發展。
  3. 「智慧商圈應用服務」,首波以地方文化氣質濃厚且資訊技術接受度高之大稻埕、八德商圏為標的,透過行動化智慧商圏O2O服務,結合場域特色,以精準行銷訊息,提升商圈服務價值與營運效率,提升店家智慧化,發展互惠互利之4G智慧城市合作平台,打造臺北市智慧商圈成功典範。
  • 臺北市政府資訊局與交通局停車管理處、自來水事業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等跨局處,以及8家支付業者合作「臺北市政府公共費用導入智慧支付」計畫,將臺北市路邊停車費、自來水費、聯合醫院醫療費用,整合於智慧支付平臺「pay.taipei」,讓民眾可隨時以多元工具繳交各項費用,府內機關局處也不需再耗費資源自行開發相同支付系統,有助於擴大國內電子支付市場規模。

未來臺北市政府將推動市有公用房地開放申設行動寬頻(4G)基地臺,持續在基礎建設完善全市4G 覆蓋,並在應用服務推動4G 普及化,開放整座城市為實驗場域,提升臺北智慧城市的國際競爭力。

複製國內創新智慧城市的成功商業模式 臺灣練兵 輸出海外

以臺北市為驗證場域、創新研發及商業服務模式,具體從創意發想到技術成果商業化的營運模式可以輸出到國際市場,以「臺北光纖到府PPPP」的創新商業模式為例,筆者目前也正積極參與國內團隊、複製臺北成功經驗推向新南向開發中國家的城市。另外,在「智慧交通」方面,臺灣發展成熟的相關產業在全球也極具競爭力,國內科技大廠的團隊藉由創新商業模式,複製國內高速公路交控(如電子收費系統ETC),以及臺北捷運、臺灣高鐵等軌道通訊成功經驗,進而參與泰國捷運工程,帶領國內設備廠商將MIT產品與技術輸出至海外市場,正好呼應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另一方面,由於日本政府的開發援助政策(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ODA)讓日本企業參與政府國際協力機構(JICA)的海外援助建設項目,協助日本企業在海外佈局茁壯。因此有科技業者採取與日商大型企業合作的策略,在日本ODA政策下,進軍東協市場發展智慧交通;由於臺灣不是東協的會員,若國內業者採取與日本企業合作的策略模式,或許可降低政治與稅務方面的風險,亦能安心地投資建設。

結語

臺北市已經是亞洲國家智慧城市建設代表的領先城市之一,北市府以整座城市作為應用實證場域,持續與創新服務業者合作,推動智慧公宅、智慧政府、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讓臺北市民都能感受到智慧科技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性,逐漸成為國內外智慧城市的新典範。
智慧城市的相關應用是被視為創新的商業模式,透過成功解決城市治理的問題所學習到的實務經驗,可以參考臺北市具體的場域驗證成果,積極發揮「臺灣練兵輸出海外」的擴散效益,複製從中衍生出的技術創新與商業服務模式到其他城市,讓國內投入參與的業者更具有龐大的市場潛力與國際競爭力。期盼政府單位藉由臺灣企業的創新研發、技術整合及成本差異化優勢,帶領臺灣優質的技術團隊參與東協國家於智慧交通的相關建設,並積極協助國內的智慧城市相關產業進軍國際市場。

註:Play The City專案,相關資訊請參考以下連結說明 http://www.playthecity.nl/106/nl/dr-ekim-tan
註:筆者張智強博士擔任皇輝科技股份公司執行長,於2017年2月在南港展覽館舉辦的智慧城市展暨高峰論壇上,榮獲「智慧城市2017系統整合輸出獎項」。於2016年受邀臺北市政府、麻省理工學院的MIT Media Lab等單位共同協辦的「智慧創新國際論壇」擔任與談人。此外,亦曾陸續參與國內外的智慧防災高峰論壇、智慧交通議題相關之國際研討會等,積極推動臺灣智慧城市活動不遺餘力。

【轉載】哥本哈根市以創新為基礎 加值智慧城市功能

(作者簡介:陳柏蓉/臺北產經編輯部)

出處:臺北產經資訊網​,哥本哈根市以創新為基礎 加值智慧城市功能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透過廣布的物聯網設備與高普及率的智慧型手機,積極投入發展智慧城市,期望以開放的心態擁抱創新創業,帶領城市走向智慧與永續發展。透過數據蒐集平臺、智慧基礎設施、私人企業參與,建構各領域的智慧城市服務,如開放大數據供各界創造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與資源最適化的解決方案,提供城市永續發展的基石。同時開放城市作為智慧服務的試驗場域,吸引外資與人才投入創業,也期望激盪出創新想法,帶給市民更智慧的生活環境。

以開放創新發展智慧城市

騎著單車在城市間的巷弄間穿梭是多數推動綠能都市的日常風景,而有超過50%市民以單車為通勤工具的哥本哈根市,其市內的單車數量更在2016年底正式超越汽車數量。哥本哈根市曾榮獲歐盟委員會的最佳歐洲綠色首都,市府不僅大力推動低碳節能政策,更計畫於2025年達到碳中和,探究其政策推動與城市發展的脈絡,透過發展智慧城市與創新解決方案係達成此目標的重要助力之一。哥本哈根市的智慧城市計畫,以環境永續發展與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為目標,透過建設感測設備、資訊共享平臺、實驗場域等提出解決城市問題的系統性創新做法,包含監測空氣品質、舒緩交通壅塞、提升垃圾清運效率、廣布無線網路等。
哥本哈根市的智慧城市計畫成立協調委員會,協助公部門、私人企業、研究機構共同執行,不同過往官方主導計畫的推動框架,參與智慧城市計畫的企業與研究機構皆可負責推動,與公部門形同夥伴關係,彼此之間以較彈性的運作模式因應快速變動的新科技。公部門或是私人企業在提出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會邀請相關的市民與商業團體一同參與討論,以開放的立場廣納各方意見,且解決方案還能夠在市內進行實驗,以驗證未來在整個市內實施的可行性。

不怕創業家以城市為實驗室

發展智慧城市不僅推進城市基礎設施更新,同時帶動社會思維與產業的升級發展,更是新創公司的創業機會。根據哥本哈根投資促進署統計,目前約有250多家企業參與智慧城市相關的計畫,其中更高達三分之二為中小型企業,發展智慧城市不僅對內提升新創事業的活絡熱度,對外則提供投資與合作的誘因。哥本哈根市能吸引科技新創公司投入智慧城市領域中,最重要的關鍵是公部門提供市內街道或公眾場所作為試驗場域,且市民與公部門不怕失敗與勇於嘗試的心態更是一大助力。
在哥本哈根「解決方案實驗室」(Solution lab)中,企業、研究機構、市民可以是資訊的提供者,也可以是計畫的實踐者,藉由緊密合作的夥伴關係,將解決方案付諸實行。在Solution lab包含兩個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的專案:產品實驗室(UNDERBROEN)、街道實驗室(Street lab)。UNDERBROEN結合工作坊與實驗室功能,提供場所給不同專業背景與興趣的市民、新創或小型公司,透過彼此經驗與技術交流,期望能在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下,開發出適合當地與城市的產品原型,且產品類型的範圍廣闊,包含從工廠使用的硬體設備到家庭可運用的傢俱等。而Street lab則是提供城市的道路空間測試創新方案,直接向大眾展示這些技術應用的發展潛力,目前Street lab開放實驗的位置就在市中心,包含市政廳廣場和周邊最繁忙的街道。街道實驗從2016年開始,在基礎的網絡設施下,測試包含智慧停車、垃圾管理、空氣品質、噪音監測、水管理、行動監測、遊客WiFi等,預計在三年內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案。例如城市整體的空氣品質數據大多仰賴官方測量站內的昂貴儀器,而Street lab的團隊則欲藉由較小且便宜的感測器,以更靈活的方式測量城市街道上的汙染物顆粒、噪音與天氣等。在Street lab計畫中最棒的是廣布在測試區中的基礎設施,其範圍含括約一平方公里內的道路,提供新創公司或創業家實測不同的無線技術,透過感測器間彼此連結與傳遞訊息,提供實驗者可運用的大量實測數據。

UNDERBROEN經驗分享(註:本文之影片及圖片版權皆屬Youtube開放資源,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

哥本哈根市除了在小範圍內提供無線感測技術的實驗場域,另外一項「綠波(Green wave)計畫」,更是大範圍展現新技術有效解決城市發展面臨的交通壅塞問題,該計畫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共同合作,透過路燈上的感應器,即時蒐集路況與車流量,藉此調整交通號誌,減少騎單車者被紅燈擋下的次數,且若民眾可以保持在時速20公里,則可在不間斷的綠燈下一路暢通。市內的公共自行車已發展多年,近年更推出配備平板的公共租賃自行車Gobike,透過多功能螢幕,使用者可查詢周邊的交通狀況、規劃路線、回報狀況、智慧鎖車等。近期市府再與MIT合作開發Copenhagen Wheel,不僅讓現有自行車的普通車輪,可以改裝為備有電池與馬達的電動車輪,同時車輪裝設有感應器與無線傳輸功能,能夠偵測與紀錄道路平整狀況與車流路況回報給相關單位,且速度可達時速25公里並可持續行駛50公里,適合遠距離或是多坡道的路段,將自行車打造成更貼近汽機車行車效率的交通工具。哥本哈根市藉由升級基礎設施維持交通順暢,以智慧化交通系統大幅縮短市民的通勤時間,並透過友善騎乘自行車的道路設計與加強行為誘因,讓市民更願意選擇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帶領城市達到節能目標。

Gobike介紹(註:本文之影片及圖片版權皆屬Youtube開放資源,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

運用資訊數據平臺創造更大價值

推動智慧城市過程中,如何善用龐大數據與資料,將是提升發展效率的關鍵之一,而隨著推動的進程,哥本哈根市提供三個不同功能取向的資訊匯流平臺:Open data、IoT Platform for Cities、City Data Exchange。Open data是開放城市基礎數據資料的平臺,如交通流量、基礎設施、道路施工的地點,甚至是文化活動的資料也能夠在此平臺查詢。2014年哥本哈根市以Copenhagen Connecting Project推動城市大數據發展獲得巴塞隆納的世界智慧城市獎項,藉由手機GPS系統、廣布在垃圾桶與下水道的感測器,收集公眾環境數據,協助市府達到智慧城市目標,提供市民與企業更好的生活與投資環境。而IoT Platform for Cities則是哥本哈根市即將於2017年展開的下一世代城市物聯網平臺,在歐盟Horizon 2020計畫支持下,與比利時安特衛普與芬蘭赫爾辛基共同合作,透過實際驗證建立平臺原型,將不同來源的複雜數據標準化,提供城市間相互運用,期望未來能作為歐盟建置平臺的基礎。
除了數據共享外,市府也與日立(Hitachi)公司合作開發資料交換平臺(City Data Exchange,CDE),提供大中小型企業、新創公司、公部門、甚至大專院校與一般民眾皆可發布、交換與購買各類型資料,包含人口資料、能源消耗數據、空氣品質、交通狀況、犯罪統計、自行車使用數量等多種不同的類型。透過CDE平臺,公私部門的數據彼此交流,提升資訊運用的頻率與價值,不僅公部門與大公司能夠掌握更多有用數據創造加成效果,中小企業或新創公司也可透過資料探索,提出創新的城市解決方案,而一般大眾更是能夠直接參與推動大數據與智慧城市的過程,以共創、分享與合作邁向更優質的城市發展。

挑戰不曾間斷,唯有不斷前進

丹麥對未來許下環保節能與永續發展的國家願景,各大城市也以發展智慧城市作為達成這項長遠目標的路徑,推動至今已讓丹麥整體在網路服務普及率、連網建設完備度、公共設施便利度、大眾運用科技的能力都名列世界前茅,成為邁向智慧化城市的先驅,也是各國觀摩與借鏡的指標國家之一。然而走在發展智慧城市的未知道路上,丹麥曾遇到諸多課題與瓶頸,過去各地市府擁有較大的主導權,缺乏跨單位與跨領域的橫向溝通與整合能力,且部分具研究價值的數據並未開放,使得研究機構與企業未能對已有的數據資料創造更大的價值並發展出解決方案的可能性,因此侷限了發展智慧城市的廣度。另外,像是學校與業界間的技術落差、企業投資的意願,以及公眾對於數據資料的安全性疑慮等,也都是市府面臨的課題。
哥本哈根市府對於公部門擁權以及資料分享受限等課題,透過不斷的討論與調整,在智慧城市行動計畫中,由公部門、私人企業與研究機構形成夥伴關係共同推動,以解決資源與推動力過於集中公部門的問題,且市府積極推動數據共享平臺,提供公私部門數據資料的交流機會,以促進資訊流通與運用頻率。綜觀哥本哈根市府推動智慧城市的歷程與經驗,這些已解決或尚未解決的困境亦是正在發展智慧城市的國家未來會面臨的狀況,透過觀摩與學習可望提出更周延性的解決方案,而我們在前往智慧城市的路途上,只要保持勇於嘗試創新的態度與不害怕失敗的丹麥精神,相信更便捷的生活就在不遠的未來。

【轉載】瞭望全球 轉動智慧城市新風貌

(作者簡介:蘇孟宗/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主任)

出處:臺北產經資訊網​,瞭望全球 轉動智慧城市新風貌

根據聯合國《世界都市化前景報告》指出,於2050年都市人口將超過全球人口的70%,且居住人口超過千萬人的巨型城市(Megacity)將達到29個,以及幾個大城市組成的集合城市(Conurbation),如德國魯爾區(Ruhr)、荷蘭蘭斯台德(Randstad)、美國紐約與紐澤西等。因為都市人口密度的持續增加,將會帶來交通、安全、汙染及醫療等城市居住與治理的新挑戰;但是城市智慧化發展可帶動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更可進一步提供人們舒適便捷的生活,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算,一個百萬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設,當單一實際應用程度達到85%時,經濟效益可增加至投入的2~2.5倍。另外,智慧城市除了創造經濟價值之外,亦能促進文化與歷史結合,以及幫助永續環境的發展,因此驅使全球各國紛紛致力於智慧城市的發展。

「智慧城市」最早源自IBM的智慧地球(Smart Planet)此一概念,意即以智慧運算系統來改善現在以及未來的生活,其後也衍生出多種不同的概念性名詞,如:資訊城市(Information City)、數位城市(Digital City)及無所不在的城市(Ubiquitous City)等,以各種城市智慧基礎建設投資、進行資通訊技術發展與應用,以達到城市的永續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與提升城市競爭力。英國於2014年發表智慧城市之標準規範(PAS180、PAS181標準),成為全球第1個推行智慧城巿共同使用語言標準的國家,如PAS 180 Smart Cities Vocabulary,此標準能夠確保開發人員、設計人員、製造商及客戶在談論到智慧城市時,能夠使用共同的程式語言,確保在智慧城市的各項工作執行上更有效率;PAS181提供一個智慧城市框架(Smart City Framework,SCF) ,包含「指導方針」、「14個關鍵的城市治理與實施流程」、「效益實現策略」及「關鍵成功要素」共四個部分,作為建立智慧城市計畫時的參考指南。

在歷經全球經濟衰退、在地經濟主義興起,全球智慧城市的發展已逐漸轉向從公民參與、由下而上(Bottom-up)、以數位經濟加值之創新經濟模式,並以四大構面檢視智慧城市發展的效益:生態永續(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社會永續(Social Sustainability)、經濟永續(Economic Sustainability)以及政府治理(Governance),其中包括數位平等、開放政府、共享經濟、群眾集思等都是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新趨勢。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在2016年發表「解問題:智慧創新 樂活城市」專刊,透過分析社群、新聞、討論區等網路輿情,進行臺灣在地生活困擾與痛點蒐集,並研析國際智慧城市發展趨勢、臺灣智慧城市布局重點、在地國民幸福指數等指標,最後歸納出臺灣在地十大民眾生活痛點,大多集中在民眾每天生活密切相關的議題,如交通壅塞、食品安全、犯罪預防、災害防治、環境汙染等。除此之外,也關切包括便民舒適的生活與公共服務,如高齡照護、居家生活、消費購物、觀光旅遊、能源效率。希望以解決城市生活相關的問題為前提,利用智慧型之創新科技,實際解決民生痛點與城市治理問題,並促進臺灣產業轉型升級並獲取出口商機。
近年來,臺灣產業發展面臨歐美國家再工業化、亞洲供應鏈崛起等國際趨勢變化,形成出口動能減緩、內需消費不足、國內外投資不振等情況,智慧城市可以成為政府「5+2」(即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及國防航太等五大創新產業,加上新農業、循環經濟)創新產業之拉力與推動力,臺灣各地方政府推動智慧城市多以城市治理及產業發展為主軸,歷年來也有多項國家及產業推動及科研計畫,鼓勵企業結合地方政府共同提案,投入智慧城市相關之整合性服務,但是目前臺灣推動智慧城市仍面臨許多重大挑戰包括:

  • 中央與地方在政策規劃上國家級的整體策略與整合機制不足,較難發揮跨都市連結整合及資源槓桿綜效,無法複製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ETC)的成功案例。
  • 國外重視的解決在地問題導向、基礎建設、產業發展等議題之整體系統規劃,在國內較缺乏完整的政策規劃。
  • 創新應用與商業模式發展投入不足,難以迅速擴大規模。
  • 運作較少納入民眾參與及共創機制,未能發揮群眾互動與在地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的無形力量。

智慧城市的創新應用方案應致力於解決在地民眾所面臨的問題。

智慧城市的創新應用方案應致力於解決在地民眾所面臨的問題。

因此工研院IEK建議臺灣在發展智慧城市的五大策略方向,可以學習英國與新加坡等國的新興模式,但也要特別關注臺灣產業發展的契機,建議方向如下:

一、以解決民眾生活痛點與幫助產業發展為雙箭頭,驅動智慧城市發展策略

近幾年歐美智慧城市的發展思維已經轉向解決在地問題,包含社會需求與環境永續相關問題。英國倫敦在2011年推動「智慧倫敦計畫」(Smart London Project),就是要解決人口持續成長所引發的交通擁擠、高齡化醫療保健、社會服務和教育需求等議題,發展策略重點為建立網絡連結、資料平臺、民眾參與之基礎環境建置。

臺灣發展智慧城市策略,目前也都有共識要以”解決在地問題”為優先選題,但是通常比較流於在單一都市的應用,無法跨都市聯合推動,因此較難達全臺擴散且達到關鍵使用者的規模,而影響整案輸出國際市場的機會。舉例來說,與跨城市有互相關聯的交通阻塞問題,如果不能夠跨城市合作,任何解決方案都無法像ETC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一樣,建立有規模的使用者示範案例,進而拓展整合系統出口的商機。

臺灣ETC電子收費系統之計程收費模組示意圖/資料來源:取自遠通電收

臺灣ETC電子收費系統之計程收費模組示意圖/資料來源:取自遠通電收

臺灣ETC之所以能夠成為智慧交通成功範例,並引起新興國家的興趣,原因在於其解決方案有一個全國統一的系統標準,促成高使用者規模(超過650萬使用車輛)、高普及率(普及率88%、使用率94%),以及兼顧便民(正確率99.9%)。ETC後續可延伸至停車場、社區、學校等智慧交通應用。因為ETC系統開發與維運為國際共通需求,業者已經協助越南建立第一座ETC收費站,並吸引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伊朗、印尼、哈薩克等海外地區來臺吸取經驗或洽談建置合作。
臺灣藉由建置ETC的經驗,系統性打造智慧城市應用典範,未來可朝向全國同一系統標準但容許幾家營運廠商良性競爭之發展方式,衝高使用規模及普及率,才能既解決在地問題、提升民眾生活效益,又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強化國際市場輸出機會。

二、以「4P公私民合作夥伴關係機制」模式,跨域融合運作,擴大全民參與智慧城市之創新解決方案

過去公私合作夥伴關係機制(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主要由公司和政府互相合作。近年來由於以互聯網帶動數位經濟之興起,歐美智慧城市發展策略則強調加入公民(People)參與之4P公私民合作夥伴關係機制(Public-Private-People Partnership,PPPP),促進全民共利。公民的定義除了一般人民,還包含學校、研究法人、公益團體等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尤其是國際智慧城市案例在推動與年輕人相關的創新創業項目上,會依其特色設立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平臺,鼓勵民眾和企業針對在地問題提供命題與解題。

英國倫敦針對市民、企業提供網路平臺「Talk London Community」開放問題解決提案;芬蘭創立科技創業聚會Slush,舉辦城市駭客松競賽(Hackathon)發掘突破性解決方案,鼓勵創業機會。透過網路平臺讓各種群體相互交流促成創新生態,鼓勵公民參與的模式讓跨領域人才得以互動溝通、腦力激盪發揮技術真正的商業價值。另外,也借重群眾外包(Crowd Sourcing)、群眾解題(Crowd Mining)等公民參與的力量提升解決問題的創新與參與度,例如:Google借助群眾手機的定位與感測器去優化Google Map的精準度;韓國政府為了解決城市觀光地區的停車位問題,借重新創業者Ino-On的技術,共同合作開發停車位分享App,在停車位裝置感測器,將觀光區居民因白天上班而不使用的停車位分享出來,使得觀光客可以迅速找到停車位,同時居民也可獲得一筆額外收入。

臺灣發展智慧城市可思考4P模式創新,政府應該盡量釋放公共場域,長期性策略支持優先應用服務方案。例如,仿效寶可夢的AR/VR作實境地圖結合之應用,臺灣年輕人甚至小學生都可以在具有當地文化的觀光旅遊景點(如故宮博物館、美食夜市、動物園、民俗信仰等 ),投入虛實模擬想像並整合人物,做導覽說明,更可進一步創造社群互動的趣味加值。另外,也鼓勵企業出資做領頭羊,結合政府補助及其他機構資源,共同成立具國際競爭力之應用服務型公司,並適當結合全球與臺灣具互補性的領導企業或年輕創業家,藉此拉抬臺商在全球市場的出海口,也可促成國際企業及投資公司到臺灣投資。

三、營運「使用者應用生態圈」,以需求導向促進產業升級轉型

所謂「使用者應用生態圈」(User-centric Applications Ecosystem)就是要從以人為本(People-centric)的使用者行為及服務內涵,將原本微笑曲線的「製造」、「品牌行銷」和「創新研發」向上延伸,強化包含使用者服務和行為研究、大數據分析、應用軟體、系統整合,圓圈的頂端為使用者價值創造(User Value Creation)的制高點,以主導製造、品牌與研發等利益關係人角色扮演和利潤分配。誰掌握此生態圈的制高點,就能主導研發、製造、品牌和其他利益關係人之間的角色扮演及利益分配。目前全球新興的領導廠商如Google與Apple等,都在以掌握「使用者應用生態圈」來創造產業新價值:Apple在行動通訊及家庭應用領域逐步建構一個專屬封閉式的生態圈,整合其合作夥伴提供用戶統一的產品與服務;而Google則是在同樣的領域打造一個開放式的系統整合平臺,讓其合作夥伴可以各自對生態圈內的用戶提供多元化的加值服務。

臺灣產業發展策略過去較注重供應鏈及產業群聚,主要是將上中下游的製造業者串連起來,未來應該效法「使用者應用生態圈」國際趨勢,建置以需求導向為訴求的智慧城市生態圈,提供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服務,達到利益創造與共享。政府可以提供開放式智慧城市治理平臺,讓各界提出需求及解決方案,也可透過此平臺幫助年輕人或中小企業創業。此外,還需要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釋放都會區公共場域,提供創新應用在地場域驗證,尤其許多智慧城市的創新應用,都會牽涉跨政府主管機關的相關法規,所以須藉由政府成立專案推動小組幫助企業或民眾解決障礙,或是藉由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在法規未鬆綁前先試先行,例如從美國發源的Uber和Google自駕車,在許多州都是利用監理沙盒的機制,在修正基本法前有條件下先行實驗。

由於臺灣人口密度高,且具有融合多元化的華人特色,包含以YouBike與大眾捷運組合的智慧交通、以24小時便利商店為網絡的生活社區,和以結合國民健保與志工社群的健康照護體系等,都是臺灣可以優先選擇的「智慧城市應用生態圈」之試點項目,若能充分結合臺灣供應鏈的優勢、服務業的文化,創造具有華人特色的產業新價值將是指日可待。

四、考量永續城市發展,規劃兼顧經濟與環境之營運模式

雖然創新科技發展與消費者需求與日俱增,臺灣因為島國環境特殊、本土資源有限,在發展智慧城市之際,應該要特別考量如何以永續城市的思維達到天人共生,將資源做有效運用與分配,而不是盲目追求創新應用或是經濟發展。若要達到低碳、生態、綠能、循環與宜居等環境永續目標,都需要善用數位科技所帶來的智慧城市創新解決方案,如智慧能源、智慧食安、智慧環境等應用。

由於在短期內環境永續效益較難量化,永續城市之應用很可能會增加經濟成本,而讓民眾及企業裹足不前,因此,需要有效結合科技創新與公民意識。位於美國德州的Metropia公司提供智慧交通的移動解決方案,透過數據分析平臺、社群回饋系統,可精準預測交通狀況,方便乘客選擇出發時間、新路線和共乘模式,有助於減少交通壅塞並節省通車時間,為了提高民眾使用動機和意願,地方政府與業者合作建立積點獎勵機制,可換取Amazon或Starbucks等商品;另與美國森林再造組織American Forests合作,在網路上透過簡易的動態圖表顯示可得知減少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其減少的排放量可累積轉換成虛擬的大樹,當節能減排的量越多,樹也會隨之成長,並可做不同城市的相互比較。目前已將此系統逐漸導入幾個城市,未來還可應用於商用車隊路徑管理、物流運輸等領域,以節省運送時間、油耗和人力等成本。

展望未來,臺灣推動永續城市相關之應用可效法美國德州Metropia案例,在社區或城市間創造互相觀摩與競爭的氛圍,將民眾尚未熟悉的環境永續效益,轉換成可看到的網路虛擬動態資訊,如種樹、造林、動物、卡通等,都是能夠促進民眾對環境永續的認知與提升相關應用的使用度。

五、建置系統性擴散作法,協助解決方案達成規模及整案輸出

過去二十年歐洲已經陸續推動了超過200個智慧城市,在眾多效益目標之下如創新應用、社會福祉、環境永續、城市治理,以及民眾參與都有很好的績效,唯有在經濟效益上,由於發展智慧城市初期,比較重於單一城市的創新應用,較少考慮到跨城市擴散機制及產業經濟效益,因此近幾年也開始檢討及改變作法。而美國交通部於2015年底推出智慧城市挑戰方案(Smart City Challenge),聚焦於中型城市(20~85萬)人之智慧交通應用,總共收到約80份城市申請書,約300家企業參與,在第一輪初選7個美國城市獲得10萬美元。第二階段在2016年由哥倫布(Columbus)贏得總冠軍,獲得交通部4000萬美元和Vulcan Partners提供的1,000萬美元獎金;其執行方式是先藉由成立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Smart City Program Office),以通勤、智慧物流、智慧觀光、智慧市民、永續交通此五大策略,媒合ICT科技業者、與其他中型城市交流合作,其中在智慧交通系統方面,為改善交通而設計的自動駕駛車輛、智慧交通號誌,以及推廣個人交通服務如Uber、Car2Go,期建立一個強化的永續性交通系統,於推廣智慧城市整體成果超乎預期。

因此臺灣智慧城市的推動應該特別建置在單一城市試點之後,如何系統性擴散到其他城市,以便協助解決方案達成具使用者規模的程度,之後系統廠商或是服務提供者,才能在整案輸出上具有國際競爭力。未來國際大都會的人口可能都將近千萬人口,參考ETC的成功案例,臺灣未來發展智慧城市應用應該鎖定達成500~1,000萬人的使用規模,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塑造更多如ETC的成功典範。為了達成解決方案整案輸出,應該於早期場域規劃階段即評估海外潛力合作夥伴、客戶,才能提高臺灣業者獲得國際標案的機率,例如:ETC電子收費整案輸出模式是透過與越南公司簽訂顧問服務契約,帶領臺灣工程顧問公司與設備業者協助越南分階段建置系統服務。未來臺灣發展智慧城市應用,不僅要有國家隊的成員,更要聯合國際策略夥伴共組國際隊,協助臺灣業者積極參與海外場域試點及拓展市場。

結語

建議臺灣在打造智慧城市為目標時,應該以國家隊層級規劃臺灣智慧城市發展策略,設立長期願景為「解決在地問題,放眼國際商機」,並優先考慮規劃系統性跨都試點推動策略時,必須涵蓋以下幾點推動原則:

  • 以人為本,解決城市在地問題。
  • 推動服務導向之系統解決方案,營運「使用者應用生態圈」。
  • 單一應用單一城市先行試點,同類應用不超過兩案以促進良性競爭。
  • 企業以大帶小,帶動產業生態系發展。
  • 打造4P公私民合夥機制,促進創新創業平臺。
  • 政府協助監理沙盒運行,幫助解決法規障礙。
  • 中央與地方政府協同,推動成功試點方案跨都擴散。
  • 以國家隊共組國際隊,幫助擴展海外商機。

綜上所述,臺灣面臨全球新經濟趨勢與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壓力,需要掌握智慧城市發展的契機與策略重點,臺灣地小人稠及多元性文化,正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以善用科技產業的優勢,加速塑造「智慧城市應用生態圈」,提升民眾幸福感,打造樂活永續的新臺灣,才能助益產業創新並開拓海外市場。

【轉載】05.26(五)邁向下一個十年 智慧製造高峰論壇

邁向下一個十年 智慧製造高峰論壇

1712年工業革命,製造業逐步進展至生產線自動化乃至網路數位化,今年備受產業界關注的「物聯網」議題,首推「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國際大廠紛紛透過製程自動化、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能源管理等,投入智慧製造; 利用先進自動化製造技術,業務流程與價值鏈整合,現實與虛擬世界跨界融合,驅使產能效益大幅提高。

合勤基金會與經濟部通訊產業發展推動小組、台灣物聯網協會聯合於5月26日舉辦【智慧製造高峰論壇】,邀請韓國智慧製造領域知名學者Yong Jin Kim 與會,以韓國經驗為借鏡及丁士哲先生說明台灣智慧製造發展藍圖,再透過台灣產官學代表與Yong Jin Kim 座談,剖析未來智慧製造趨勢,邁向下一個十年,掌握由智慧製造所引領的未來商機。

主辦單位:合勤基金會、經濟部通訊產業發展推動小組、台灣物聯網協會

協辦單位:盟創科技、PTC 、華苓科技、捷螺科技、交通大學、淡江大學、工業局顯示器產業推動辦公室、工研院、均豪精密

活動日期: 2017-05-26(五) 14:00 – 17:00

活動地點: 國立交通大學-工程四館B1 合勤講堂 (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免費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smartmaufacturing

活動議程:

13:30-14:00 報到

14:00-14:20 開場致詞

14:20-15:00 韓國智慧製造經驗分享(英文)

      講者│韓國智慧製造知名學者 Yong Jin Kim

15:00-15:20 台灣智慧製造藍圖(中文)

      講者│均豪精密副處長 丁士哲

15:20-16:20 台灣產官學研代表座談 (中/英文)

主持人:《今周刊》顧問 林宏文
與談人: 
  • 台灣物聯網協會理事長 梁賓先 
  • 參數科技亞太區技術總監 汪崇真
  • 工研院機械所工業物聯網技術組長 鐘裕亮 鐘裕亮
  • 捷螺科技總經理 楊德洲
  • 盟創科技製造廠廠長 謝慶曇

16:20-16:30 Q&A

16:30-17:00 交流茶敘

【轉載】分享05.05工商新聞: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專法 過關

(作者-呂雪彗)

行政院會5日拍板《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未來金管會將開放所有法人、自然人等非金融業可參與金融科技創新實驗。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表示,金融科技創新業者躍躍欲試,包括網路保險、P2P(網路借貸平台)、身份辨認技術、區塊鏈等業務或技術創新,預期可能申請進入金融監理沙盒實驗。  林揆昨在院會中裁示,金融科技創新是未來必然面對的趨勢,足以影響許多產業活動,我國對於這一部分的發展也不應落後,否則國家競爭力與整體產業發展都將受到影響。  

 

俗稱「金融監理沙盒」的專法通過,有哪些類型業者可能提出申請?鄭貞茂表示,在法令制定過程中,金管會和金融科技業者保持良好互動,業者都躍躍欲試,金融業者欲藉由實驗證明合乎金融法規環境,可以降低對資本額要求;科技業者盼藉著實驗驗證技術納入金融業務可行性,若能提升品質效率,實驗結束後,金融業會樂意購買專利及技術。  至於申請實驗層面,鄭貞茂表示,主要有兩大面向,像網路保險及P2P(網路借貸平台)這是新種業務;技術層面例如區塊鏈技術、身份辨認技術等,約有八大領域,其餘還有中後台、資訊安全、支付系統等。  

 

倘若涉及外匯業務,鄭表示,實驗中可豁免相關法令,但消費者保護及反洗錢規定則不可豁免;涉及外匯業務有可能是跨境支付,未來可來申請實驗,但不能違反洗錢規定。若實驗成功,必須向央行申請許可才能經營。  這次專法規定實驗以科技創新方式,但涉及金融特許業務,才需向金管會申請許可,若不涉及金融特許業務不必申請;金管會在申請人檢具齊備文件後60天完成准駁。依規定實驗期為6個月,必要時再展延6個月。  

 

不過若業者實驗成功,願意調整業務內容,以符合金融法規資格門檻要件,金管會同意再給6個月調整期避免空窗,亦即有的實驗者創新實驗期間最長18個月。  

 

申請實驗對象,包括所有自然人(含外國人)、獨資、合夥事業、法人,較英國更寬鬆,惟實驗計畫必須具「創新性」。官員舉例說,若提出P2P業務只是點對點的媒介平台,沒有任何創新性,會被駁回;參與實驗者,政府會提供保護措施,參與人數及金額將在子法訂定,民事糾紛由消費評議中心處理。  實驗期間可豁免金融法律罰責,完成實驗後,政府會檢討研修鬆綁金融法規,媒合創業合作及轉介輔導;對金融市場若有重大不利因素,則可廢止核准實驗。

106.06.20(二)辦理2017年會暨「智慧治理」論壇,歡迎踴躍參加!~

 

本會將在6月20日(二),上午9點半至下午12點整,於大集思會議中心B1柏拉圖廳,舉辦「年會暨智慧治理論壇」,此乃本會年度盛事,預計開放邀請產官學界及本會會員約百餘人參加。
 
相關報名網址資訊
 詳細報名網址如下:https://goo.gl/3UkyNr
歡迎各位轉發訊息或分享出去給所屬單位報名蒞臨
 
上半場預計進行會務報告事宜,之後邀請到眾多貴賓到場演講。
 
當日演講貴賓包括,前行政院長張善政,主講「民眾有感的智慧城市」;众社會企業創辦人林崇偉,主講「共融共好的智慧城市( From Connection to Inclusion – A Smart City of All, for All and by All)」;新北市副市長葉惠青,主講「智慧創新 翻轉城市」。
 
詳細演講時間、場次,可參考報名網站議程。
 
基於本會為公益社會團體,6月20日所主辦之「年會暨智慧治理論壇」,免費開放各界報名參加,但為顧及會員權益,將以會員優先參加,其次依據所剩名額、報名先後,開放各界人士共襄盛舉。
 

◆日期:106年6月20日,星期二

◆時間:上午9點30分至下午12點00分

◆地點:台大集思會議中心(羅斯福路四段85號)拉圖

%e6%99%ba%e6%85%a7%e6%b2%bb%e7%90%86%e8%ab%96%e5%a3%870524

【轉載】台中智慧綠城市協會 – 智慧綠建築課程報名表

上課日期:106年6月10、11、17、18、24、25日、7月1日

上課地點: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求是書院(台中市南區復興路3段362號)

相關上課報名資訊請參考:goo.gl/RftQ9u

本會理事溫琇玲、秘書長張智強受邀出席「智慧城市物聯網開放標準專家座談會」

智慧城市物聯網開放標準專家座談會以 OGC(Open GIS Consortium)為主題,希望從產官學研各個面向探討建立標準的可行性,並形成共識、產生建言。協助推動台灣物聯網國際標準化,發揮物聯網的創新價值。

活動時間: 2017/4/19 09:00-11:30

活動地點: 神通資訊科技企業總部十二樓會議室(114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二段187號)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資訊局

主辦單位: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

本會理事溫琇玲、秘書長張智強,受邀出席共襄盛舉

s__20447415 s__20447308